好文章,讲逻辑

夏子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好文章,有文采,更要有逻辑。一篇逻辑混乱、支离破碎的文章,即使文采斐然,也让人读不下去、难解其意。为什么有的文章会缺失逻辑感?如何写出一篇有逻辑感的文章?下文,夏子与你聊聊文章的逻辑。

作者:夏子 来源:公众号「今朝风日」 正文共 3268 字,预计阅读时间 9 分钟

我的公号库车系列游记刚刚完成「一个有老城的城市是幸福的」,北京一位认识 20 多年的朋友就给我留言:

图片

朋友显然过誉了,写作是一个门槛很低,但天花板却很高、甚至没有天花板的手艺,文字优美、条理畅达的目标只能无限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抵达。

这段留言戳中我的,不是「文字最优美」,而是「有逻辑」。文字很重要,但文字之下的逻辑本身,才是文章真正的命脉所在,这个道理,我也是在这几年不间断的写作练习中慢慢体会到的。

有人在文字的世界阅读了你,真是一种莫大的快慰。

01

对未知世界有种天真和不懈的好奇,特别有趣的一件事、特别感动的一个瞬间、特别喜欢的一句话,都能让我情感洋溢,灵感迸发,忙不迭地要抓住它,写下来。

但有时写着写着就卡壳了,多数不是因为没东西可写,而是想的太多,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情况,特别是在面试、演讲、报告等场合,自己脑子里明明有一大堆东西,有很多要讲的,可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十分懊恼:唉,我的口才太差了。

图片

果真是这样吗?仔细观察这张图,你就会发现这个人脑子里的想法虽然很多,但却是混乱的、不成体系的,要么说不出,说出来的,也是东一句西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摸不着头脑。

文字是人格的一种投射,一个人的文字洗练也反映了他做人做事的洗练

有些人写东西啰嗦且碎片化,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要用很多文字去表达,但仍然词不达意,本质上都是逻辑感的缺失

当一个人缺乏这样一种逻辑感的时候,就无法架构脑海里纷杂的思绪并把它形成一段文字。

一位公司高管告诉我,下属提交的报告如果仅仅是文字表达问题,那还可以修改。但如果是文本结构不当,段落连接不清,整个报告焦点模糊,支离破碎,不知所云,那就只能退回了,这样的报告修改起来相当于要彻底重写。

他感慨道,在科技日益昌明的今天,像写作这样毫无科技感的能力,甚至不需要写得优雅,只要能把字码得干净利落、表达准确,都成为了一个稀缺的职场能力。

02

逻辑是什么?词典上的解释是思维的规律,简单说就是顺着某个线索,比如时间、空间、因果、递进、类比等,将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某种意义。

逻辑感的缺失与我们这个浅阅读时代不无关系。

曾几何时,纸质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时过境迁,浏览式、扫描式、「水过地皮湿」的浅阅读方式大行其道,简单的文本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有时,甚至用标点或表情包替代重要的概念和丰富的情感。

这些年来,感觉自己的思考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阅读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很长的文章曾经不是什么问题,但现在除了在无网可刷的飞机上和清晨无人的办公室外,往往阅读十几页之后,就会失去耐心。

时不时打开手机,看看微信有没有未读信息,看看微博有没有娱乐大瓜,原来心无旁骛的阅读已经成为一场「重新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上」的战斗了。

与此同时,那些「1 分钟带你了解某某某」的短视频以及某音、某手上的搞笑段子,内容浅显、轻松愉快,充当了人们碎片时间的「开心果」,转发量比那些上万字的深度文章高出了许多。

越来越多的人活在了一种碎片化的思维模式中,大脑因此变成了「杂拌儿信息的跑马场」,注意力破碎,深度阅读思考能力下降,思想深邃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越来越多,「新文盲」正在批量产生。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科普作家河森堡在微博上说:

图片

** 娱乐至死,不再是危言耸听。**

03

图片

如何再次拿起书?

手头的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静思」。如果说浅阅读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深阅读就是生产的一部分,是人们思考和写作的基础。

好的作者也是好的读者。一个人之所以写得好,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有广泛而细致的阅读,词汇、修辞、句法、风格、节奏等等都变成一种叫做语感的东西潜藏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里,不经意间就冒出来了。

就像作家毕飞宇所说:「人家好在哪里你都看不出来,你自己反而能写好,这个是说不通的。你读明白了,自然就能写出来。」

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而是一种认知和审美的经验。我们从中获得的深层愉悦和丰富感受,是其他所有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

想起自己小时候,课外书没那么多,语文课本也乏善可陈,当时的语文教学不仅严重缺乏阅读、写作和逻辑训练,还「重文笔轻逻辑」。语文老师当然应该引导学生欣赏文字的美感,但学生更该掌握的,难道不是如何用文章求知、思考和论辩吗?

当年背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辞藻华丽、意象生动,但现在想来,那样的文章难免有些失之刻意,反倒是他的《背影》依旧唇齿留香。

所谓的文笔好,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文字本身优美外,其实也暗含着逻辑自洽。试想一篇结构混乱、主题模糊的文章,即使满篇都是好词好句、比喻排比,恐怕也不能被认为是文笔好吧?

现在,作为一个写作练习者,当我在阅读诸如《江城》《控制自然》《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二手时间》《中国在梁庄》等影响了众多写作者的非虚构经典作品时,就不再只是关注故事本身,而是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肌理和脉络

从中学习应以何种视角入文,应以何种结构叙事,应以何种态度打开人物心扉,或应以何种方式呈现真实世界……构建从阅读到写作的学习闭环

04

有人说,为什么读了很多书,也认真思考了,却依然写不出一篇好文章?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普畅销书作家史蒂芬·平克在《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中指出,写作是将网状和树状的思维变成线性思维的过程,在寻找和创立文字风格之前,先要建立你的逻辑感

图片

写作和思维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动作,我们心里有很多零零碎碎的想法、大大小小的疑惑,有些事情你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但只要你一动笔,就会发现根本站不住脚。

按照平克的说法,我们的思维是网状的、跳跃的、不规范的,而写作则是一条线,因为文字的阅读是从开头到结尾的。

就像电影散场,全场观众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了,当只有一个出口的时候,如果没有经过「逻辑」这个关卡把人们排成一队,有序离开,就一定会发生拥堵、甚至踩踏现象。

那么,如何写出有逻辑的文章呢?

芭芭拉·明托的经典著作——《金字塔原理》可以帮到你,它的精髓是结构化思维,即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这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

图片

于我而言,在正式动笔之前,会先把对文章主题的思考简明扼要记下来,分门别类整理好,找出逻辑关系,并按合适的顺序排列,这样就搭建起了文章的框架结构。比如正在写的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关系铺陈的。

最难也是最花时间的,就是要把整篇文章的逻辑「撸顺」,包括组块与组块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甚至每一句话前后的表述也要仔细琢磨。一旦一切安排妥当,思绪就会像疏通了的堰塞湖,一泻千里,剩下的就只是最简单的写写写了。

科技时代来临让一些重要的事情变得更加重要,比如,写作。

当一个人开始用文字梳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发现自己更懂这个世界了,自己更能说服别人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更和谐了。每个人,不需要天赋异禀,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开始写吧,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