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生了两娃,仍然诚惶诚恐。我做了什么帮助自己和孩子?

歪歪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学习儿童发展,育儿少走弯路。歪歪是开智「快写慢改写作课」「行为分析」等课程的学员,同时也报名了开智兄弟公司爱贝睿的「儿童发展专修课」。下文,她与你分享在「儿童发展专修课」中学到的理论、掌握的养育关键技巧,日常育儿中发生的认知和实践变化,相信你读完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歪歪 来源:公众号「林间花开」 正文共 4902 字,预计阅读时间 13 分钟

图片

大家好,我是歪歪,来自广州,喜欢一切新鲜事物,左手带娃,右手学习。家有两枚女汉子,姐姐 6 岁半,妹妹 3 岁 3 个月,两姐妹好时相亲相爱,吵时鸡飞狗跳。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在《儿童发展专修课》的学习和感悟。

自认为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生了两娃,仍然诚惶诚恐,一路磕磕绊绊,踩坑不少。在面对小孩哭闹时,容易情绪激动,过后又内疚不已

小宝出生那年,大宝正处在可怕的三岁阶段,各种不配合,上幼儿园困难,上厕所也跟着,天天粘在我身边,而我忙于照顾小宝,无暇关心她,严重影响到跟她的亲子关系。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阳老师开了《儿童发展专修课》一期,让我成为了 300 个家庭中的一个,从此,走上科学育儿的路。

一期课程留下的遗憾是,没跟上第三本图书《好学的大脑》的学习、作业没写完,也没有参与论文共读,育儿实践不够,所以在二期复训报名链接放出来后,报了名,并给自己定下了几个指标:

1.至少参加一期论文共读 2.作业必须写完 3.认真阅读《好学的大脑》

回顾过去这两个多月的学习,开学时定的目标,完成了 80%。课程中讲到的「依恋理论」、「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元认知」、「工作记忆」等最重要的儿童发展理论,也变成一张张卡片输出。

左手消化硬核知识,右手对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实践,离成为一个好父母越来越近。很庆幸,2021 年参加了《儿童发展专修课》,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01 孩子是主动的学习者

孩子天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出生后迫不及待认识世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作为父母,要提供温暖,适时回应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小孩探索的好奇心

在语言学习方面,父母要跟小孩要有足够多的互动,也就是说,输入的数量很重要,先有数量再提高质量。相比限制性的语言,开放性的语言更激发小孩的探索。

当小宝在用小剪刀剪纸时,我一改过往的「停下,不能用剪刀,太危险」这种限制的语言,而是绕有好奇地问:「你剪的形状是个圆形对吗?」,有了支持,她的兴趣更足,剪出各种形状,现在小宝玩剪刀玩得很溜。

在没上《儿童发展专修课》之前,我有不少违背科学育儿的做法。

小宝在一岁多时,喜欢撕书,不断重复跟她说,不要撕书、不要撕书,告诉她书是图书馆借来的,她根本不听,让我很恼火,最后以权威的方式制止了她。有一段时间,她都不愿意翻书。

在《儿童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跨感官通道」,意在强调小孩要从多个方面去感知,除了听觉、嗅觉、味觉,还会用触觉。

再看小孩撕书的行为,就很正常了,这是她认识书的一种方式,而我那时却强行破坏了她对书的感觉。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现在有了科学知识打底,看到小孩的不符合预期的行为,要做的不是制止和训斥,而是先观察,接着倾听和换位思考。

小宝爱玩水,她把纸巾撕成一条条,放在洗手盆里。爸爸看见了,直接说她不能玩水,一下把她弄哭。

我赶紧抱起她问:你是不是在水里玩一个游戏?她破鼻而笑说:我在给小鱼游泳(纸巾揉成一条条鱼)。晚上睡前,小宝还提醒说:妈妈,下次,给我一个盆子,我把「小鱼」放在瓶子里,就不会弄湿衣服了

如果父母足够敏感,就懂得从孩子的行为中读到意义,而不是无端端给扣上「爱搞事」、「这小孩真难搞」的标签。

小宝喜欢把椅子四脚朝天放下,挡住去路,我顺手挪动了一下,她就特别生气,说我动了她的火车头。她要开火车,现在火车不能动了。

看着她一脸气呼呼,我没有给激怒,心平气和地道歉后,帮她一起接上火车头,还多拿了几把椅子当车厢。那一天,她玩得特别开心。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02 搭建孩子需要的依恋安全圈

在课程一期时,我直接跳过学习《婴幼儿心理学》这本书,想着小孩都过了 2 岁,再看意义不大。到了课程二期,受到目标的驱动,我重拾这本书,发现《婴幼儿心理学》不只是适合 0-2 岁婴儿,也非常适合 2 岁以上的儿童

抽样阅读「依恋理论」章节后,我鼓起勇气报名论文共读,汇报了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的安全圈项目。

这个项目是一次依恋理论在商业上的实践,论文易读,借助「安全圈」圆环,懂得如何跟小孩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读完论文,也让我意识到,早期亲子依恋关系非常重要。

「安全圈」里的「双手」隐喻特别好,父母的双手是小孩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

一只手,代表着支持小孩的探索需求,让小孩能够自主探索。同时,要关注她,给予适当的帮助。

另一手代表着,当小孩探索回来,要去欢迎她的回归,一个圆环才算顺利走完。如果父母的手不在圈上,小孩的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代表着安全圈受到限制。

图片图片来源:歪歪

在生活中,小孩经常有各种未知的状况,这些状况有些会让父母不舒服,就如「大白鲨」音乐一样,唤醒父母恐惧和焦虑,想要逃离和采用防御策略。

这时就考验父母的耐心,有反思能力的父母,可能一开始会不舒服,但冷静后,就会从抱怨小孩闹事的麻烦中,转移到「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小孩感到舒服和安全。

父母的同理心非常关键,所以安全圈干预的对象是父母,而不是小孩。小孩的情绪脑发育太快,理智脑又没发育成熟,还不能处理情绪问题,需要借助父母这副脚手架。

大宝的安全依恋没做好,愧疚过一阵。她在 0-3 岁时,多次搬家,照顾者也常更换,不稳定的居住环境和不稳定的照顾者,导致她特别粘人。

那时我上班,她抱住大腿久久不放开,哭闹一两个钟,我不懂怎么处理这种分离,没有诚恳地告诉她:妈妈是上班去了,下班就回来。

到了上幼儿园,分离就更难,记得当时她一个学期都不爱上学,害怕小宝夺走了妈妈全部的爱。

学了安全圈后,我给大宝做了一次简单的示范,她活学活用,每当我给她弄得想要责骂她时,她可怜巴巴地说:今天就让我走完一个圈圈(安全圈)好不?

在我对小宝闹事没耐心时,她适时制止住我:让妹妹走完圈圈。现在面对两个小孩的鸡飞狗跳,我淡定很多。

《婴幼儿心理学》还有一个反常识印象深刻。过往觉得小孩打闹危险,会立马制止,不给继续玩,看了书才知道,小孩打闹,瞎玩都是有意义的,他们在探索和学习,所以建议父母多跟小孩玩打闹游戏。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小宝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在床上蹦跳,还喜欢把两腿架上我头上,跟我玩「骑马马」,让我把她托在双手上,变成一架「飞机」假装飞起来,整个过程很兴奋。

这些打闹游戏不仅「无害」,还促进了小孩的自我调节和促进与他人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放下手机,跟小孩玩一玩,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03 儿童发展的核心理论

同样是作者乌莎·戈斯瓦米编写,《儿童心理学》相对易读,理论精简,是餐前小吃。如想要彻底掌握科学育儿知识,还得吃《好学的大脑》这顿压轴大菜。

开始接触时,难于下筷,直到参与课程第二期,我才捧起了书,结合老师的视频讲解,再看书,输出卡片,越啃越有劲,闪烁在眼前的繁体字也变得性感,也更加理解《儿童心理学》前言中的那句「These are exciting times in child psychology」。

抽样阅读了第七章的「心理理论」、第八章的「记忆」以及第九章的「执行功能」,这三章是核心章节,也是儿童发展的三大理论,如能学透,并在育儿中实践,这门课就可以结业了。

儿童发展中两大绕不开的理论——「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如果说执行功能关乎的是一个人的智力,那么心理理论关乎的是「情商」,与社会认知有关,指的是理解他人意图

快写慢改课上阳老师用的是「社会意向性」这个词,有一到七阶,优秀作家跟普通写作者的区别在于阶数不同,越厉害的作家,社会意向性的阶数越高。

心理理论发展好的小孩,社会情绪能力肯定也高。读绘本或生活中,多跟小孩讲心理理论相关的词汇,比如「我喜欢」、「我想」、「我认为」、「我相信」等,还有通过玩假装游戏,能够提高心理理论。另外,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心理理论往往也会好一些。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说完社会情绪,来说说跟智力有关的「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对学业来说,至关重要,学习好的孩子一般执行功能也高一些。因为在学习中,涉及到「抑制控制」的能力,抑制无关的任务,把精力放在目标任务上,有专注力障碍的人就很难进行抑制控制。

另外,学习需要在多个任务中切换,以及记住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涉及到认知灵活性(在不同的思维中切换)和工作记忆。

什么是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控制自己的想法、意识和行为的能力,自我觉知、监控、调节的过程,涉及到三个模块: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抑制控制

书中提到可以通过两类任务来测量,一类延迟满足任务,经典的是棉花糖实验;一类冲突任务,主要是指白天黑夜这类游戏。

冲突任务的实验其实也是测量了抑制控制能力,在冲突任务中,需要对着即使是习惯性的答案,也要抑制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多玩「国王说」、「白天黑夜」、「木头人」等游戏,可以提升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还有冷热之分,偏认知的学习,就是冷执行功能;涉及到情绪化、情感事件,就是热执行功能。

冷热两种所展示出的能力也不同,比如在情绪化的情景下,抑制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做出好的判断和决策,所以也不难理解,人在炒股、赌博时,往往是不理智的。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04 学习激发孩子的潜能

《好学的大脑》最后一章,了解了儿童发展的脉落,离不开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一位是皮亚杰,一位是维果茨基。

不同于皮亚杰研究「一个人是如何通过行动来塑造大脑的」,维果茨基侧重于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他人大脑来塑造自己的大脑」。他英年早逝,来不及为他的理论做实验验证,但他的见解对教育心理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和文化对儿童的发展有非常关键的影响,他提出了内部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塑造认知发展的优质工具,引导行动和思维。儿童也如成人一样,有了语言,能够像成人一样「思考」,组织内在心理活动和表达想法。

维果茨基最重要的理论是「最近发展区」。他提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跟借助他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差距,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举个例子,一个 8 岁的儿童在没有他的协助下,也许能解决 8 岁儿童能力水平的数学题,但如果有老师指导,或许能解决 10 岁儿童能力水平的数学题。

也就是说,老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比「不教」更能促进小孩的潜力,有了「教」,小孩就能跳起来够得着。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所以父母和老师不要去匹配小孩的能力,而是要匹配小孩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潜能,有效学习

小孩的学习离不开游戏,平时应该多引导小孩在游戏中学习。

《儿童心理学》第四章提到的假装游戏——消防车游戏,儿童能够遵守游戏中的规则,从而提升执行功能和认知灵活性,他们还会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的表征,比如把玩具当电话用。

最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儿童始终是在「最近发展区」内活动的,他们能够把游戏中习得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经验,丰富自己的数据库。

05 小结

很认同王贞琳老师说的,父母要跟开车一样,需持证上岗。如果不是参加了《儿童发展专修课》,我仍然对小孩的发育规律一无所知,更不知道 0-3 岁的发育至关重要

现在小孩出现哭闹及情绪问题时,不会想去逃离,而是把它当成是一次学习做好父母的机会。正如《无条件养育》译者小巫所说的「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在我的头脑中,不存在完美的父母,父母做到足够好就好了。好父母的优质诠释,是来自于「安全圈」视频,Be Bigger, Stronger ,Wiser, Kinder. 这句是安全圈的口号,也是我成为好父母的角色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