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刚:人生际遇与技术周期——吃苦是距离普通人最近的机遇

史建刚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人生发财靠康波,什么是康波和技术周期?为什么有极少企业能够跳出技术周期的宿命,跳出技术发展的不连续性,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对于我们个人,能否跳出自己的职业危机、时代宿命?阅读下文,量江湖联合创始人史建刚与你分享,这也是他 10 月 2 日在《玩转苹果流量生态》新书发布会上做的主题演讲。

作者:史建刚 来源:公众号「新贱识」

01 人生发财靠康波——技术周期与人生财富

「人生发财靠康波」,这话是已故的原中信建设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先生说的。

图片

周金涛先生曾经多次连续准确预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誉为「神预测」,然而天妒英才,这位天才般的预言家,2016 年就去世了,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人生发财靠康波,什么是康波呢?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 1925 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美国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首先提出:考察过去 200 多年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历时 50-60 年的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人生发财靠康波」,在这里,周金涛隐含了这么几个意思:

一个人的财富积累一定不要以为是你多有本事,财富积累完全来源于经济周期运动的阶段给你带来的机会。比如你赶上房地产,赶上了互联网,赶上了移动互联网,赶上了智能汽车等等。

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你能获得的机会,理论上只有三次,如果一个都没有抓住,那肯定就没有财富了;如果抓住一个机会,至少能成为中产,如果你抓住多次,可能实现阶层跃升。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过去 200 多年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的五次技术周期,如图所示:

图片

通过这个总结的表格,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周期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不仅能够成就公司发展,成就个人财富积累,诸如:汽车时代成就了福特、通用,也成就了企业家福特和洛克菲勒家族等等。

到了计算机时代成就了 IBM、微软、苹果,成就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等,还能够成就国家的命运,无论是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日不落帝国,还是在二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诞生的新兴帝国德国和美国,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在适当的时间窗口抓住了技术周期而实现了国家的崛起。

回到当下,刚刚实现了工业化的中国,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周期的时间窗口,也就是所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技术周期中,各个国家纷纷下注未来,都想借助这个机会,要么实现国家的崛起,要么实现再次伟大。

这一次世界格局的走势,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将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不知不觉在进行的一次豪赌。

02 苹果跨越了不连续性,摸着苹果的过河

我们发现:每次技术周期来临的时候都可以创造出伟大的公司和巨量的财富积累,甚至可以成就一个国家的崛起。

我们也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出现表上的每个企业,都是时代的宠儿,但也就能出现一次,很少能连续出现。

为啥呢?

这就是康波理论所暗示的:每个企业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技术周期发展的产物。

既然技术周期有上升期、繁荣期、衰退期和萧条期这四个阶段,那么这些风口的企业,必然也是随着技术周期的兴起而兴起,随着技术周期的萧条而萧条,这是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即便是最成功的企业也不例外,比如:福特、贝尔实验室,IBM、Nokia、Yahoo、Motor,这些都是曾经如日中天的企业。

有意思的是在第四波浪潮中:苹果出现了两次,一个是微机时代,一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啥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跳出自己的宿命,但是苹果却跨越了不连续性,穿越了时空,脱离了这个规律?

图片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在《玩转苹果流量生态》,如下图所示的这本书的第三部分,用了两个章节企图回答这个问题。

本书聚焦到苹果过去十年的发展,总结了苹果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内部逻辑进行的一次调整:即从过去的以空间维度为中心的经营策略,逐步切换为为以时间维度为中心的经营策略

图片

这个策略转变的关键在于:深度参与用户体验的定义。换句话说,苹果不甘心藏在后边,做一个冷冰冰的硬件平台,而是要冲到前台,做一个有用户感知的赋能中心。

为实现「深度参与用户体验定义」,为了完成赋能中心的定位转变,苹果开始了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软到硬的调整。

具体来说有三部分:一个是打造提升用户体验的新框架;一个是整合服务,All in One,亲自下场整合内容做服务;第三个是不断完善全场景覆盖。这块内容偏专业性一些,详见《玩转苹果流量生态》的第三部分。

为啥要研究苹果的经营逻辑呢?为了应对不确定性。

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之际,在面临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驱动商业变革的今天,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商业世界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 4G 时代,仅中国就杀出了滴滴、头条、美团、小米、拼多多等新巨头,老巨头们诸如诺基亚、戴尔、联想等纷纷纷纷走向衰退,大量的创业公司倒下了。

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 5G 时代马上就要来到,一方面我们坚信 5G+Iot 会像当年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改变世界一样,带来一场新的摧枯拉朽的社会变革,新的巨头诞生,新的模式兴起;另一方面,无论是新、老企业,无论是草根还是既得利益者,为即将到来的 5G 时代充满了焦虑和焦躁。

如何对抗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个坐标,哪怕是盲人的拐杖,河底的石头。在互联网,苹果就是这块的石头、这根拐杖。

为什么是苹果?苹果公司,跟其他科技公司不同是,它很好地平衡了创新与商业,现实与未来。这点使得苹果成为自晶体管以来,历时最久的、跨越不连续的、商业成功的科技企业之一。

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硬件领域,眼花缭乱的各种创新前赴后继,潮起潮落,只有苹果入局才能有定局。他在科技创新方面总是那么的恰如其时,恰如其分,既不盲目超前,也绝不自甘落伍,他的实力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 2B 世界都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同样,面对 5G 格局,苹果依旧准备的非常充分,既保持着巨大的创新,又保持稳健的实用。一句话,苹果才代表了未来,代表了钱的方向。

比如,面对华为在 5G 通信方面的技术领先,作为科技巨头的苹果早就不动声色的暗度陈仓:Apple Silicon、App Clips、Apple Glasses、Arcade、Apple Glass、Face ID 等不动声色的布局未来,布局 5G,在日拱一卒的围剿属于自己的未来领地。作为锚定不确定性的那块石头,苹果是最佳选择,是值得信任的。

03 人生曲线与技术周期

企业的发展曲线是随着技术周期的兴衰而兴衰的。那么个人的发展曲线呢?

人生也有发展模型,也有自己的增长曲线。总结下来有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可以解释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

1、三种人生曲线、三种命运走势

我个人认为人的发展有三种模式,分别如下:

  • 线性模型,普通人生曲线;
  • 脉冲模型,流星人生曲线;
  • 指数模型,大牛人生曲线;

三种人生曲线的参照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财富。

图片

1)普通人生

首先是普通的人生曲线。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符合这个模型,线性增长曲线,无非是陡峭一些,或者平缓一些,亦或是顺畅一些或者坎坷一些,如下图。

图片

2)流星人生

脉冲式的人生曲线也比较常见,就是这个人莫名其妙的的就有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然后没有持续多久就黯然失色,既像流星一般划过天空,又像是一个脉冲式的,成功来的突然,走的更突然。

图片

这样的人生际遇种类非常多。

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演艺圈、体育界容易产生这样的人生曲线,比如最近的吴亦凡,20 年前因为唱《说成脸谱》的谢津,还有妲己的扮演者傅艺伟等等;也包括随着平台成长起来的网红 KOL:公众号上的咪蒙,快手上的辛有志、YY 上的 MC 天佑,抖音上的低俗网红郭老师等等。

某种程度上讲,在某些行业是一种普遍存在,「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见白头」。

除了演艺圈,也有普通行业中一些铤而走险的人群,比如今年年初报道的腾讯前员工肖波,据说因为身居要职,铤而走险流量腐败,贪污上千万,怕吃官司,逃亡东南亚,最后命丧柬埔寨。

肖波事迹详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0GQDCTR0537J3XB.html

这样的人生曲线也包括一些做生意的创业者、意外发达的拆迁户等等,这些人的特征是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一笔财富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保持住财富,有的陷入人生低谷。

3)指数型人生

在商业有李嘉诚、任正非、雷军、比尔盖茨、巴菲特等等。如果说上面讲的流星人生是百里挑一的概率的话。那么指数型的人生就是万里挑一,百万里挑一的人生概率。

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三种人生曲线的变种或者组合,要么更加陡峭一些,要么更加平和一些,要么波动多几次。

我们有的人的一生,要么是普通人生为主,有几次高光时刻,比如高考、彩票、拆迁,然后又回归正常普通人的人生模式;要么是普通人生模型打底,抓住了一次时代红利,比如房地产,互联网等,出现过一次指数式的抬升,并保持住了。

2、指数型人生的拆析

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指数型人生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片

如果我们把一个成功人士或者成功企业的主营业务放到时间轴上拆开了看,会发现他们的曲线并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组又一组的曲线链接而成,如下图所示。

图片

以小米的创始人雷总为例,其人生曲线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波浪潮是 PC 时代。在国内最早的一代 IT 英雄中,鲍岳桥、张江民等大佬的名字估计是没有人知道了,他们是跟雷军、求伯君、柳传志同一时代的数字英雄。

然后就是互联网时代,在这波浪潮中,当年叱咤风云的王志东、张朝阳已经光辉不在,而雷总则以投资人的身份投资了卓越网、UC 浏览器等,抓住了互联网的尾巴。

在第三波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雷总嗅到手机产业链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觅得先机创办了小米公司,算是拿到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第四次是否能赶上物联网,就是要看小米汽车的表现了。

通过这些指数型的人生曲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人生发财靠康波,雷总就是典型的在一次次的浪潮中占得一席之位。

而与之对应的另外一个典型是微软,在个人电脑时代抓住了最大的入口——操作系统之后,微软豪赌每次出现的新风口:用 IE 打击 Netscape,从收购 hotmail 进入互联网,收购 MpSpace 阻击 Facebook,开启项目 Bing 追赶谷歌,开发 WinCE、收购 Nokia 杀入移动互联网,豪赌 HoloLens 等等。虽然屡战屡败,但一直不下赌桌,保留着再次伟大的可能性。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不在时代的浪潮之上,不在技术周期的主赛道上怎么办?如何实现跨行跨领域进入到新岗位上,就是阳老师之前谈到的新职业。如何拥抱新职业?

04 改善人生曲线的几个资本

在上一节,我们遗留了一个问题:对于个人,如何从一个曲线上跳跃到另外一条曲线上。

比如说,我们发现了一个新兴行业的潜力,或者看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我们既没有行业的经验经历,也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如何跨行就业,如何跨行创业?

就像十几年前,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发展潜力,但是专业不是计算机,是土木工程,是材料工程,怎么能跳槽到互联网大厂?

再如五年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似乎进入到行业拐点,似乎有爆发之势,作为非专业的我们,怎么进入行业?就像眼下,智能汽车是行业热点,没有从业背景知识的我们,如何改行入局?

在这里,要引入人生资本的三个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心理资本。

1、社会资本

我们先从一个清华大学的肄业生——高晓松说起。

高晓松现在虽然臭大街了,但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工科大学的肄业生,怎么就能随心所欲地混迹于音乐圈、商业圈、媒体圈,说发音乐就发音乐,说到搜狐任职就到搜狐任职,说开专栏就有人力捧,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图片

其中一个因素是:祖辈的荫庇。

高晓松的祖父辈在学术圈都是泰斗级的存在,除了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之后,还有就是人脉资源。假设高晓松是农村出身的清华肄业生,大概率是得不到这么多贵人相助,也不太可能在这么几个平行的圈层里混的如鱼得水。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林南在《社会资本》一书中的定义,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高晓松很好的解释这个概念。

2、文化资本

如果没有社会资本,怎么办?相对而言,社会资本是门槛比较高的,一个农村娃,想要得到社会资本,别说高晓松那样的资源,就是得到一个贵人的赏识都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引入了第二个资本——文化资本。

什么是文化资本?它的提出者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借助教育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具体而言,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形式:具身的、客观的、制度的。

什么是具身的?它只属于你。你的气质、你的胆识,你的见识。这些东西在你做决策时会起到作用,在你对外交往时会起到作用。

客观的则指你的账号、你的文章、你的作品。你的作品就是一张无声的名片,能为你打开很多通道,创造很多机会。

制度的文化资本则指各种文凭、证书与资格认证。为啥大家热衷于各种考证,这是国家的背书,在某些时候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与社会资本受限于地域不同,文化资本更容易洞穿不同阶层,实现认知升级,阶层跃迁,下图中的几位先生都是因为文化资本而实现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

图片

文化资本是适合普通人进阶的一条靠谱路子。

3、心理资本

如果说出作品、开公号在初期还是有些门槛,那么还有一个更加基础、更加影响深远的资本就是心理资本。

什么是心理资本?它是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管理心理学家弗雷德·路桑斯(Fred Luthans)提出的概念。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具有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

具体而言,有如下特征:

1)效能:有信心和诉诸必要的努力,在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得成功; 2)乐观: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成功采取积极的归因; 3)希望:坚定目标,必要时调整迈向目标的路径; 4)韧性:当陷于困境和逆境时,坚持不懈,恢复甚至超越常态。

图片

再举一个例子,王宝强。

王宝强,现在的身份是国内一线男演员,什么是一线男演员,就是能抗票房收入的演员。这样的男演员用一个手的手指头是能数过来的。

王宝强为啥能成功?有人说是贵人相助,说导演李杨和导演冯小刚是他的贵人,关键时刻帮助了他。这个说法没有毛病,但问题是群演多如云,为啥只帮他一人?

在走到冯小刚视野之前,王宝强做一段时间的武打替身,曾经做了《巴士警探》中的主角替身,那个时候对于替身是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有一个细节:

王宝强在拍摄的时候需要从梯子上摔下来,而且还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地,想想都感觉很疼,但是王宝强却毅然决然摔了下去,但是导演觉得不满意,又让王宝强再摔一次,摔了不知道几次之后,导演才觉得满意,这个时候的王宝强也是几乎昏厥,手臂也是磕破出血,而他的行为也是震撼到了剧组人员,因为不怕死真摔,王宝强也是获得了不少的机会。

王宝强一没有社会资本,二没有文化资本,他的开局只有一个心理资本,他有不怕死的乐观精神,他的韧劲,不断为他赢得后续的机会。

心理资本可能是离我们普通人最近的资本了。如果说,我们连这个资本都无法获得,那么对于一个普通人,什么文化资本,什么贵人相助,都是痴人说梦。跨越行业宿命,改变人生际遇,实现与技术周期的共舞更是「水中月、镜里花」。

最后分享一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说法,与君共勉,大家应该也不陌生:

「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都理解得太浅了,穷根本不是吃苦,穷就是穷,不是吃苦。

吃苦不是受穷的能力,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无效社交、无意义的物质消费,以及在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本质是一种禁欲能力、自控能力、坚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很大程度说,靠自己做出成绩变得富有的人,往往比穷人更能吃苦,否则他就不可能靠自己白手起家。你会发现,这些人富有了以后,还是比你勤奋,还是比你能忍受孤独,还是比你能延迟满足,还是比你简单纯粹。」

吃苦,是离我们最近的人生际遇。■

作者说:作为一个中年大叔,使用这样的题目,很容易给人一种好为人师的错觉。在这里声明一下,这是在「开智学堂」的一次演讲,分享的是本人一次不成熟的思考,在演讲中讲的很清楚了,是要开启我自己的一段学习,有可能全都是错的,请大家认真辨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