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这三种卡片形式中,挖掘卡片新功能?

原创 王浚宇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一流作家纳博科夫和钱钟书等,都擅长卡片创作。开智学堂也鼓励大家使用卡片读书、记录与写作。那么,应该如何善用卡片呢?下文,开智校友浚宇与你分享他践行卡片大法的经验与收获,与你分享他如何结合生活,挖掘卡片的不同使用形式,创造卡片新功能,将卡片精髓内化为行动。

作者:王浚宇 来源:原创

在开智,近期最获益的是学习方法的更新,时间源头、必要难度理论、教是最好的学、卡片大法等等。

这其中最基本和最需要立刻行动起来的,应该是卡片大法了,今天,就来聊一聊这小小的卡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鲜活的证据。

01 那些年飘进我生活的卡片

近期我工作之外的生活被两件事情占据:雪花般的卡片和代码。卡片也被玩出了多种花样,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

  1. 纸质卡片:传统就是经典。
  2. 电子卡片:科技改变卡片。
  3. 虚拟卡片:无形胜过有行。

纸质卡片:传统就是经典

阳志平老师在「纳博科夫的卡片」一文中提到两位卡片运用得出神入化的大家:纳博科夫和钱钟书。

前者依靠卡片拼接出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作品,后者通过积累读书卡片和索引成为中国近现代博闻强识的学者典范

钱钟书一生写过十万张卡片,从 1929 年考入清华外文系算起到 1998 年 12 月去世结束,70 年间,平均每年 1429 张卡片,按 365 天计算平均每天 3.91 张卡片,可以想象,钱钟书一生通过卡片习得了怎样海量的知识。

图片

我也尝试将卡片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尝试通过卡片拼接来写作,令人意外的是,之前完全没做任何构思,最终写出大段对自己状态的描述。在没有习得卡片之前,完全无法想象。

我还尝试过用卡片来背单词。学习过程里,当你不断地向知识源头探索时,总绕不开英语这个话题。遇到生词时,卡片用来建立英文单词的索引,也可以利用电子的单词卡片,找到更多鲜活的线索,把词汇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记忆。

外出听课放弃电脑做笔记,改为卡片式索引。把专注力更多放在听讲上,只记录少许关键点,剩余的内容 6-12 小时之后通过回忆丰富卡片内容,或者直接输出文字到博客,通过卡片大法沉淀自己的记忆。

此外,我还尝试在一些线下主题活动里,用卡片来组织活动:通过卡片活动破冰,每个人把自己的特征写在卡片上,通过卡片来猜人等。

阳志平老师在博客里提到:心理学家实验发现,大脑偏爱纸质书。对于好书和需要深度研读的图书,最好以纸质书为主;电子书在元认知、记忆回放、深度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注意力持续时间上弱于纸质书。

据此可以推测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之间也有类似的区别。使用纸质卡这种经典形式回归卡片本身,尤其是在刚开始应用卡片学习时,更容易理解卡片这种形式为学习带来的好处。

电子卡片:科技改变卡片

随着科技进步,有了越来越多电子卡片的应用,比如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笔记等。与纸质卡片相比,电子卡片更便于搜索、存储和携带。相信大家有自己的偏好。

今天我想说一说带有极客气质的玩法:

利用 GitHub 的 Issue 撰写和梳理卡片。

图片

开智很多小伙伴都知道这种极客的交互方式。我会在一个私有仓库里,把一个 Issue 当作一套卡包,每一个 Issue 下的若干 Comment 作为若干卡片。利用这些卡片记录学习或者探讨的问题。

GitHub 是一个极客工具,当一个话题探讨结束时,就把这个 Issue 关闭掉。但关闭不代表结束,在关闭之前要整理内容

这样的好处是保持最小行动。一旦探索结束,立刻整理到 Wiki 中,留下一整条线索和记录。将来要查找资料时,就容易知道东西放在哪。

利用 Issue 的另一个好处是,它的内容是串行的。比如在提交读书卡片时,对于同一本书,不需要去查找更多的地方,在同一个 Issue 下你可以读完所有人与本书相关的读书卡片。

而且 Issue 的方式足够简单,和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笔记等比起来更加的轻巧方便。抛开形式上的复杂度,使人更加专注在卡片本身的内容上。

Github 还提供了大量的接口,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导出,甚至作图、自然语言处理等,看你想怎么玩了。

一个小技巧:虽然 GitHub 没有手机端,但是可以利用手机,在桌面直接建立链接,像使用 App 一样点进去,记录想要的内容。

这样写卡片十分简便,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只需要一个 Isuue。另外,卡片是非常私人的内容,建议放在私有仓库里。

用私有仓库方式处理家庭事务。

我和另一半达成一致:用 Issue 讨论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分歧。

亲密关系下更容易发生争吵,和微信相比,这样的沟通方式容易使人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分析总结,然后各自在相应的 Issue 下回复对方。

这个过程规避了即时沟通带来的强烈情绪和因此导致的无效沟通,双方能在一种平静的状态下去回应对方。

我们都非常认可这样的方式,这对于两个人亲密关系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我们期望通过大时间周期的体验与观察,对成长型心智下的亲密关系发展提供一些鲜活的证据。

另一方面,利用 GitHub 可以沉淀和总结家庭生活里的知识和事务。

比如给车上保险这件事,到了年底保险公司会一遍遍打电话催问买哪种保险,上什么险种,令人心烦,而一年前相关的细节已经模糊,自己需要重新搜索了解情况,做各个公司的比价等等事项,耗费很多时间精力。

但现在我把整个过程记录在 GitHub 里,包括选择了哪家公司,考虑了哪些险种以及整个操作中的关键细节。

关闭后在 Wiki 中的常规事务里建一条「保险相关事项」的链接,来年再办理时,翻看之前的经验,节省精力,处理起来更方便。

这个过程要遵从极客使用 GitHub 的习惯:英文标题、打标签、及时关闭

总结一下,结合 Wiki 的梳理,经常发生的场景和模式可以批量处理分析、总结、调整。异步沟通更容易让人在平静的理性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感受,促进深度交流。

此外,GitHub 可以便捷地导出。希望自己用这样的方式积累了十年以后可以产生一些新鲜的东西出来。

虚拟卡片:无形胜过有形

无论是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都是有一个有形的存在形式。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越发的觉得其实卡片是一种容器,因为载体很小,自然带来一些优势。

想象一下,把这种容器放入到大脑里,就有了卡片的第三种形式:虚拟卡片

图片

以编程学习举例, Python 的开源包 Numpy 是我的学习对象,在学习的过程里,我会把知识点拆解为一个个的卡片。

在看 Numpy 的官方文档时,你会发现里面区分了几类主要操作,比如增删改查等。每个类会有自己独特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形式,数据结构里又会有自己内置的一些方法。

每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卡片。对于一个知识点,我们要如何的把它理解透彻,换句话如何去根据一个知识点写卡片

这个过程和阳志平老师反复提到的读书先精读一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研究一个对象,把这个对象内置的方法、函数、应用以及设计者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等一系列的链条理解明白后,一张卡片其实就写出来了,并且呈现的形式也很简单。

我自己有非常多的这样的体会,尤其是在学「笨办法学 Python 编程」的时候。这是这一个系列非常经典的教程,自己学了两到三遍,前两遍时还没有进入开智,并不能很完全理解作者想说什么。

每一个练习里的内容都很少,如果只是把代码敲了一遍,并不理解所以然,就好像我们在写卡片的时候,仅仅是把书上的内容抄了一遍而已。

随着学习的深入,现在我一定要找到这个知识点的源头,从源头想当时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去写,之后再找一些鲜活的例证去证明它。就像读完书后要考虑应用,写代码也要实践,因此自己会再找更多的体会,这样才是一张完整的卡片。

虚拟卡片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卡片的所有内容都长在了自己的大脑里,可以依靠大脑想象任意裁剪。

大脑的好处在于成本足够低,卡片的转换和连接迅速。自己仿佛魔术师一样不断的进行拼接,这时学习的复杂度降低,容量却增加了。当卡片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会写成博客,我目前的二十多篇博客大部分是这么写出来的。

因为技术内容和文学作品不太一样,所以这些技术内容除了我在脑海中是自己教自己之外,就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仿佛一个又一个组块,一个又一个卡片,很容易就串联成了文章。这个文章和写作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虚拟卡片把头脑里已知的知识点想象成卡片,每一张卡片都是一个节点,每一个卡片本身是自带线索的,这个线索能够保证你对于卡片本身了解的足够多、足够深、足够透彻。

同时,卡片和卡片之又会通过线索建立非常多的连接,当你这样长期的去做的时候,就会形成类似神经网络的概念。

输入——经自己的神经网络加工——得到一个自己需要的输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己教自己学习的一个过程

我曾尝试着把卡片的学习方法和我们在开智学习到的其他方法做连接和交融,结果很快就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并且慢慢把这些方法融为一体。

我有的时候甚至开脑洞,思考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本身就在以这样的方式工作?当然,关于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02 卡片到底是什么?

图片

1、卡片是精致小巧的万用盒子。

卡片就像生活中我们都会需要的盒子一样,也许男生更倾向于放一些自己珍藏的小物件,姑娘直接当成了首饰盒。

和硕大的背包比起来,盒子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想清楚自己要放什么样的东西进去, 这样就会降低负荷,并且放进去的东西质量也更高,我们的卡片有些类似,容量小的好处是负荷降低,放进去的是线索、是高质量的内容。

2、卡片是高速公路网的加油站。

如果我们把神经网络想象成高速公路上的网的话,那卡片可能就是上面的一个一个城市的节点,或是公路上的加油站。

卡片和卡片之间的距离,可以近在咫尺,可以远在天边,任你变换。卡片让人远距联想,知识和知识产生全新的连接。我们的神经网络,也有卡片的一份贡献。

3、卡片是功能齐全的瑞士军刀。

卡片能做的真是太多了,像瑞士军刀一样功能齐全。我现在出门只需要带上一两张纸质卡片方便记录,带上手机以防万一,生活的复杂度再次降低。

03 回到读书卡片

卡片的应用,有难有易。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发的觉得学习应该从困难的地方开始,走一条从难到易得道路而不是反过来。开智有大量的优秀读书卡片,大家是否感受到了深深的同侪压力呢?

我一度行为瘫痪,迟迟不知道如何开始写卡片。仔细的看了很多优秀卡片,慢慢开始有所领悟。在读书笔记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卡片,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养成一种更良好的学习习惯。

1、找准定位。

认识到自己依然属于初级学习者,而初阶学习者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阳志平老师曾提到的一点叫「给自己找事儿」。总自己尝试着去做非常多的探索,由此产生一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卡片方法。

高阶学习者,卡片的形式会融入到学习的内容中,不再执着外在形式。而初级学习者要找准定位,训练起自己的输入输出的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2、做好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书中一章内容,往往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一个知识点看起来广度很小,但是深度却可以无限。现在有太多泛泛而谈之士,却缺乏精深之人。所以,一直保持最小行动,做好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3、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并不是把内容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完就够的。所谓的深度,是我们要能够抓住在书中的一个知识点,全面而丰富的了解一个知识点,找到跟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线索和真正的源头,连好自己的知识网中的一条线。

比如我第一次听到卡片这个词的时候,其实我没有太多概念,想到的只能是一张白纸, 所以我做了很多的尝试,无论是纸质的电子的,还是虚拟的,自己一直在想这件事情,慢慢的发现自己对于卡片的内涵外延都有了全面的理解。

就是说,要对一个知识点做足够深入的探索,加入自己的思考。怎样从这个线索到另一个线索,线索后有哪些相关内容,线索背后的模型、行动、故事到底有哪些?

当每个节点都被你深入了解到,并且开始尝试和别的节点相连接,才会形成刚才提到的类似神经网络的概念。

4、外延展开。

在深度学习的同时,就会自然的外延展开。对自己期望了解的概念建立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就要撰写卡片:人名卡、时间卡、反常识卡、金句卡,这些都非常的重要。

就像小的时学历史一样,会背某某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看起来似乎无聊,可是当我们主动探索某一知识点的时候,这些内容却能给我们非常大的帮助,能够在大的时间周期上,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产生一个正确的概念。

反常识能够让我们要通过理性的思考。金句卡可以为未来的写作和输出去做准备,同时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原来的知识点。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全面的建立起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概念。

5、尝试撰写读书笔记。

卡片是一个形式,写卡片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内在动机导向提问的过程。被问题引领着去做了更多的探索而产生行动,产生的结果输出成卡片,同时把这个深度的内容全部连接起来。

6、最小行动、成长型心智、切勿行为瘫痪。

我自己就是典型的一个案例。之前的读书卡片因为总觉得写得不够好,所以就被一直留在电脑里。最小行动其实还是需要思考背后的意义,所以这两件事情应该是相结合着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