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风险社会中自处?像社会学家那样思考

海良 开智学堂

图片

风险社会,个人如何自处?开智校友海良告诉你,应当向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探寻现代社会的框架,从中梳理出自己的心态和外在生涯的意义;区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个人问题,哪些是社会问题在个体身上的体现。阅读下文,来看他的思考。

作者丨张海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Become」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疫情爆发,由此引发城市封锁,许多线下门店倒闭,大批人员失业。但与此同时,直播电商如火如荼,中国股市节节攀升。对整个社会来说,它总是不缺少厄运与机遇,苦难和幸福。或许,反而是它们构成了整个社会。

但在这个苍茫社会下的个人呢?社会新闻里的每一点小事,落在个体身上就是大事。比如某某企业裁员、倒闭或者上市,仅仅这么一条消息,背后就有大批人员因此失业或成为财富新贵。

风险社会

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 1986 年预言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在过去,因为物质资源等稀缺,社会生产的分配主要以财富为主,但如今随着技术的指数级发展,现代性社会的分配正在从财富分配变成风险分配。

举个例子,「人脸识别」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公安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抓捕罪犯,企业和家庭利用人脸识别可以提高安全;但随之产生的信息泄露风险却由用户承担。再比如每隔几年就来一次的金融危机,普通人一般都是一茬一茬地被割韭菜,而那些投资银行却大而不倒。

风险社会的另一个特征是个体化。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工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个人开始脱离家庭和邻里的支持网络,在获得个性解放的同时,也开始独自在社会的各种风险、机遇和矛盾中做出选择。有选择,必然有风险。

比如,一次错误的跳槽,中间再夹杂着生病、信用卡拖欠、房子被房东提前收回,这些所谓倒霉的事一旦交替出现,就会让你之前舒适的生活变成灾难。

最重要的是,这种个体化社会,常常会让人从自我角度来理解社会,但实际上,有些社会问题(比如 P2P 网贷问题、蛋壳公寓事件)常常是以个人问题的形式出现(比如,对应之前的,投资人无法追回本金和利息,租户被房东赶出房间),而个人却又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风险社会中自处呢?

像社会学家那样思考

想要在风险社会里降低风险,很多人会想到两个办法:

  • 掌握充足的信息,防止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 掌握理性决策的方法,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但仅仅这两项还不够。社会学家米尔斯曾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还需要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像社会学家那样思考。

一旦那样做了,他就能够在一团混沌的日常生活中探寻现代社会的框架,进而从中梳理出自己的心态和外在生涯的意义。就像他曾写的那样:

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要想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己境遇相同个体的生活机会。

另外,了解社会学,像社会学家那样思考,还有助于区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个人问题,哪些是社会问题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就比如,一个社区当中,如果只是你和某几个人失业,那就是个人问题,如果人数占据社区人口的 20%,那就是社会问题,此时,就应该求助社会而不是个人硬抗。

像这次疫情,许多人因此失业,这就是社会问题,可以寻求帮助,比如申请失业保险,但有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也就是说,即便有时候我们意识到了某些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是社会问题,但因为缺乏对相关社会制度的了解,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像社会学家那样思考

怎样像社会学家那样思考呢?

首先,我们要有一种看待社会的视角,比如,就我而言,我觉得整个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网络构成,我们个人都镶嵌其中。

具体来说,你的亲人、朋友、同事、合作者,还有所在的社区、企业、种族、国家等等,这些人或组织都是通过你把他们串联起来的。他们是你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

并且,作为节点的他们,不仅出现在你的社会网络里,还出现在其他网络里,同时他们也有一个由自己组成的网络。就这样,一个网络的节点连着另一个网络,构成一幅社会网络图景。

单只换一种看待社会的视角,就会让我们获益良多。比如,在风险社会里,选择无处不在,只要面临选择,迷茫也会相伴而生。那为什么许多人会这样?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个社会网络的存在。他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网络之间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不知道,这种关系如何影响到自己成为谁、喜欢什么东西、做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结婚、在哪里定居、得什么病。

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一个怎样的社会网络结构当中,眼前的迷茫就会变得清晰很多。当然,除了社会网络隐喻,你还可以某种划分标准:

从生产力或技术角度来划分,比如工业社会、互联网社会;

从组织结构角度来划分,比如社会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有国家、民族、宗族或家庭等;

还可用主导价值观来划分,比如官本位和民本位、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

接下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赖特·米尔斯那里得到启示——不断追问着下面三组问题。

1、这个特定的社会作为整体的结构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彼此如何关联?它与其他社会秩序有何分别?在其内部,任一具体特征对该社会的维系和变迁具有什么意义?

2、这个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居于什么位置,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着它不断变迁?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它居于什么位置,又具有什么意义?……

3、在这个社会、这个时期,男人和女人的主流类型一般是什么样子?未来的趋势如何?他们是怎样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或被压迫,又是怎样变得敏感或迟钝的?……

——《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

图片

小结

可以说,我的社会学启蒙就来自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第一章,此前经历过对自我和职业生涯的迷茫与探寻,一直遇到社会学,才觉得豁然开朗。后来我梳理了自己那几年的学习情况,撰写了一个《学习观》系列。在里面,我就把社会学归为我认为非常重要的 5 种知识当中。

这 5 种知识分别是:工作和职业领域的知识、了解人类和社会的知识、个体选择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还有用来体验世界的文学阅读。

接下来我将再开一个《社会观》系列,把我过去有关相关这方面的阅读,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感悟写下来。它里面会涉及这样一些问题。

比如,在流动性的社会当中如何安身立命?怎么利用社会学知识找到靠谱的工作?为什么现在离婚的人越来越多,症结在哪里?礼尚往来背后蕴含着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