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一门新学科?四个步骤,手把手教你

百万机器猫 开智学堂

图片

如果让你探索一门新学科,要去哪里找信息?找到了怎么读?读完了如何核实?核实完了该怎么记住?打开学术大门,犹如走进信息迷宫,该怎么走出?你要学会信息分析关键四步:获取、整理、加工和报告。具体怎么做呢?阅读下文,开智信息分析课钟慰教练为你详解。

作者丨钟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万机器猫」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图片

加入开智学堂信息分析课,从小白到教练,一点点找到感觉,学术无疑是我的最爱。如果你和我一样,工作和学术无关,在校也未经学术训练,该如何学习。

今天不谈感想,而是聊聊感觉,来一起进入学术信息分析的天地。

整体感觉

如果有人请你探索一个学科,解答一个学术问题,你的感觉如何。

是不是冒出一系列的问题:去哪里找信息?找到了怎么读?读完了如何核实?核实完了该怎么记住?

打开学术的大门,一座信息的迷宫迎面扑来,曲径通幽,百转千回。这个迷宫该怎么走出,你不但要知道,还要能做到。

你要知道信息世界的两个原理。

最大信息熵原理: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高,有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会让信息越来越好。

信息分布量规律:信息分布是不均匀的,高质量信息只在局部区域出现,找到这个高质量区域,会让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快。

你还要有行动的能力

学术分析,乍一看方法多、信息量大,但你可以分层,在层内聚焦,一层一层地递进。

图片

信息分析要带着问题,你可以去了解一个人物,你可以来掌握一个术语等等,这是应用层,是你聚焦的目标。

做事情要有规矩,有套路,获取、整理、分析、报告,四步走,这是框架层,看似简单,做到位,养成习惯,并不容易。

有了框架,还需要动手,论文、知识图谱、专业图书、社会引用,四管齐下,这是实践层,在实践中你将慢慢找到感觉。

收获不止知识,更有信息分析的习惯,全局认识、交叉验证,生生不息,这是意识层,将信息分析能力内隐入自身。

由上至下,从外显性、陈述性知识到内隐性知识,你也许无法言说,但会越来越有感觉。

当获得的感觉越多,就越容易开展行动。学术的训练,最终你会开启信息分析的意识,找到信息分析的感觉。

对新人来说,信息量这么大,知识点这么多,该如何去下手,要抓权重。

图片

成人的学习,宜全局而不宜碎片,反复练习下载论文,效果有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实际的问题的解决中磨炼,才能让你将知识内隐。

行动时有所取舍,你不需要跑遍所有的实践,把关键的做完就行。

下面,围绕这些关键实践,解剖这只麻雀。

解剖麻雀

除了方法正确,在细节上也要正确。

我来围绕「人格研究」这个学术话题,跑一遍实践。

遇到此类问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直接搜索答案。搜索是随机的,是不确定的。容易找到的答案,价值也不高。你需要更进一步,你需要小题大做。

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的组合,通过简单问题的组合形成化学反应。

信息分析,四步走。

图片

第一步:获取

信息获取看似简单,似乎人人都会,但恰恰是容易出现偏差,容易陷入惯性。

信息获取有保证,分析的质量和输入的质量有直接关系。获取时,要既不漏也不多,准确框定信息的边界。

可以想象,你要找一个答案,要先框定一个边界,答案确在其中。

通常做法,你会去查维基,但维基允许自由编辑,可能错误;你会去读综述文献,综述可能有偏见,综述的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研究,会有所取舍的;教材、视频等偏差则更明显。

回到时间的源头,回到原始的研究,论文才是学术分析的准确切入。

论文众多,要如何检索,主题、关键词、作者、年度、单位、基金、还有学科分类,不同的检索,框定的范围不同。

习惯是用关键词检索,但想象一下,你是论文的作者,文章写给其他专家,是不是有些关键词会默认约定。相反,外行则可能反复提及,比如,刑侦领域常提到人格,反社会人格。

该怎么做?不要重复造轮子,复用学界已有的边界:「学科分类,学科 > 主题 > 关键词。」

学科分类是学界的分类结果,给你更准确的边界。

图片

在信息分析课程中还有更多好用的策略,比如:「硕博论文优先,摘要 > 全文,帮你准确找到全局。*」*

细节是魔鬼,如果你没有经历实践,在分析时就更容易陷入汪洋大海,处理量的大大增加。

意识是指南,除了实践把握细节,还需要反思提升意识。

除了反思信息是不是有效,还能反思获得方法是不是得当。

比如说,获取论文,你可以反思信息源是不是覆盖了全局,这是事实知识,靠积累、靠记录,赶紧收藏入信息分析工具箱。

图片

你还要再反思未来会不会存在问题,你要拥有自己的工具箱,从静态到动态,去标注、去补充、去完善,不断地迭代。

磨合你的工具,你会找到感觉。

第二步:整理

经过筛选,文字也着实不少,1000 篇论文,哪怕只读摘要,也有二三十万字,一本《安娜·卡列琳娜》,没有任何情节。

信息需要整理,把信息化整为零,切割成一个个小块,分而治之,逐个击破。

切割时,保持大时间周期可复用。今天一种分类,明天另换一种,徒增工作。

分类是对领域的简洁认识,保持稳定,在新信息与旧信息间促成连接。

学会、期刊、院系、导师都是稳定的分类,在几年内不会变动。

图片

如何切割,除了研究主体,主题也要加以区分,把同一类研究放在一起,更容易碰撞出新的信息。

可以沿用三种研究范式:

范式一(定义):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格 范式二(作为自变量):人格如何影响工作表现 范式三(作为因变量):教育如何影响人格

整理不仅是信息的包装,整理本身会创造信息。

第三步:分析

做了这么多准备,是不是开始读了,且慢,还能多做一点。

用在线知识图谱,提取信息的权重,抓住领域的要点。

图谱可以让你了解研究的全局,哪个院系和此类研究相关,用图谱展现可视化的信息,做初步的筛选。

图片

图谱可以让你纵览研究的主题,找到研究的重点方向。让你分析研究的分布,哪位导师投入更多。

图片

当然,这些信息都还需要交叉验证

准备的越充分,阅读的难度就越低,提取信息的效率会越高。

阅读时不要全篇通读,学术阅读讲求抓整体、讲求抛细节,一篇论文动辄几百页,没法覆盖每个细节。

结构阅读法能帮到你,正文关注绪论、研究方法、研究结构、结论与建议。阅读实验类研究论文重点看图表,图表信息含量往往很大。

更重要的是,阅读时你要获得什么,关键信息有何特征,来自社会学的反常识的概念:有趣度,这个信息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实际不是这样的。

这是你要的,有关键价值的信息。

在人格研究中有个有趣的信息:大五的大,不是伟大的大,而是5个因素范围大,是粗颗粒度。

曾经我以为「大」是研究适用很广,但正好相反,「大」代表研究偏宏观,要谨慎确定边界。

第四步:报告

输出的目的并不只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记住和运用。

组块是信息的组织,决定记忆的效率。课程中给了两个组块方法:4×5 清单和 2×2 矩阵。

图片

快读论文的成果是在新的领域形成框架性认识,带着这个框架,你的阅读越来越容易,让你向专家靠近。

最后,用口语报告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我这次分享的口语报告是一张行动清单。

图片

学习不是爬楼梯而是滚雪球,记录给予你迭代的机会,赋予你反思的抓手。

这已不是我第一次做这个清单,比起上一次,已有大幅修改,因为信息分析的感觉已然不同。

解剖完毕,你有没有多一点感觉。

举一反三

跳出边界,举一反三,用追问给自己更大的价值。反问自己:离开了课程中的实践策略,该如何去行动。

除了实践策略,你还拥有高阶模型,高阶模型指导实践策略,指引你前进。

面对全新的领域,由上至下,建立全局认识,扩大自己的边界。面对陌生的信息,打破自己的先入为主,用交叉验证,去腐存精。

任何的方法都有局限,多想一点,比别人多进一步。很多同学还疑问,如果不做学术,学习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直接进入商业分析。

基本功不够,分析无从做起,学术分析的价值,在于给你提供大量的实践和反馈,快速矫正自己的分析能力。

除了学术,少有领域会在同一个主题,反复投入研究,每一个新研究都是交叉验证的机会。

信息分析不是爬楼梯,而是滚雪球,既要把信息的雪球越滚越大,也会让你的能力不断成长,由学术而习得基本功,在其他领域会带来帮助。

学术是练兵营,是演武场,重要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掌握信息的人,学术帮助你成为这样的人。

走出迷宫

《迷宫之谜》中讲到,迷宫是关于限制的艺术。正是限制的存在才促生了向高层次跃迁的自由。所谓迷宫之谜,就到底,就是否定之否定、螺旋而上升的辩证法。

否定之否定,螺旋而上升,你有没有找到一点走出迷宫的感觉。

反转你的惯性思维,打磨你的全局意识,在信息的沙砾中抓住稍纵即逝的闪光。

愿你一生与真理相伴,不在歧路花园里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