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社会资本?这本书,要好好读

蓝玲 开智学堂

图片

你想实现阶层跃迁吗?如何才能实现呢?这需要社会资本的加持。那么,什么是社会资本?如何获取更多社会资本?阅读下文,开智校友蓝玲,从社会结构、资源与行动几方面,为你分析社会资本概念,讲解获得社会资本的途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本文为她读《社会资本》所写的读书笔记。

作者丨蓝玲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图片

我们说个人奋斗,多是想提高社会地位,实现阶层跃迁,而这,需要社会资本的加持。那么,什么是社会资本呢?

在《社会资本》一书,作者林南认为,社会资本作为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purposive action)中获取和/或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

它探讨的是个人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资本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而社会结构会对个人行动提供机会,也会造成限制。如此,个人应当如何行动、选择,才能获取社会资本呢?下面,跟着林南,从社会结构、资源与行动几方面来看看。

图片

资源的宏观结构

社会结构

林南所界定的社会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位置、权威、规则和代理人(位置占据者)。

位置,是拥有价值资源的一组社会单位,资源始终紧紧依附在位置上,但位置的占据者可以改变,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权威,是对有价值资源的相对控制和获取机会,意味着拥有明确的法律制裁的强制力。一个结构会存在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位置之间,拥有的权威是不同的。

在有价值资源的使用与控制中,程序和规则指导着位置(与代理人)应该如何行动和互动。也就是说,位置的占据者,他们被期待着按照这些规则和程序行动。

因此,社会结构以及它的规则和程序,代表着原则;而个体行动者,是代理人,他们占有位置,并被授权将规则和程序实施

这是一个重要的代理原则,也是一个矛盾。怎么理解呢?

比如一个地方官员,经过了社会历练和培训提拔,占据了一个职位,因为他们的知识技能、能力才干,会被期待造福一方(执行支持共同体的规则和程序)。因此,他们也被给予了一些权力,但是,他们可以有按自己念头行动的机会(获得按照自己解释行动的机会)。

风险在这个地方就出现了:这个官员在行动时,更多考虑自己利益,还是集体的利益呢?即便是考虑集体的利益,在实际行动中,每个决策都不会出错吗?

等级制结构的金字塔

林南论述的等级制结构位置分布中,存在一个金字塔形状的一般趋向:在控制链中的层次越高,位置与占据者的数量越少,所以,权威集中在很少的位置与占据者中。在顶层只有很少的位置与占据者,它们不仅控制着最多的有价值资源,而且拥有结构中关于资源位置的最全面信息。

同时,任何现存的社会结构中,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有价值资源,它们分布在三个维度(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中,这三个维度,也可以看出结构位置与个体行动者的特征(如下图所示)。

维度 位置的 个人的
社会的 地位 声望
经济的 阶级 财富
政治的 权威 权力

「描绘」结构位置与个人特征的有价值资源的维度

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容易积累财富?

比如,一个人在拥有经济资源的位置,就被认为「上层阶级」,也因此占有更多财富。可以看出,各种有价值资源的不均匀分布,形成了等级制结构的基础,每一种有价值资源限定了一个特定的等级制,同时这些等级制又有朝向一致性和可转换性的趋向。

占据者在一种资源方面拥有相对高的位置,也倾向于在其他资源方面占据相对较高的位置。

比如,一个人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那么,他在阶级和权威维度,可能也拥有较高位置。如果这样的趋同在功能上不完全时,跨维度的资源交换就很常见。

比如,一个权力资源的占有者,可以与一个财富资源的占有者进行谈判和交易,前者可以通过让渡权力给后者获得财富。

资源的微观结构

如前所述,社会资本根植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是在目的性的行动中被获取和/或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那么,对个人而言,拥有什么资源呢?

资源可以是先赋的,也可以是自致的。

先赋资源是与生俱来的,如性别、种族;也有被继承限定的,如父母的资源。自致资源,如教育、有声望或有权威的工作。当资源在市场中被投资以产生期待的回报时,它们就变成了社会资本。

通常来说,有两类: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

人资源是你自己拥有的,可以使用、转移和处置,而不需要得到授权,或者对他人、社会负责。

但也有一些个人资源,通常只被社会契约所「拥有」的,社会契约规定了谁可以成为特定资源的使用者,比如说,公司或政府机构的职位,你在任时,可以控制和使用与这个位置有关的资源,但你离开这个位置后,就不为你所用了。

获得个人资源主要有几种途径:

1)继承或先赋(ascription),比如继承父母的财产、他人赠送的财物等等。 2)通过自己的资源和努力的投资来获取,比如教育,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了教育,而通过教育,你也可能获得权力、财富和声望这些有价值的资源。 3)交换,比如直接支付(金钱),或者资源交换(物物交换)。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源,包括物质财富(如土地、房产、汽车、金钱),和象征财富(如教育、学位、声望、组织头衔)。

这些资源是嵌在你的关系网中的,不一定属于你个人所有,但是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获取。

而且,即使你不能使用这些资源,它们也有很大的「符号效用」,比如,很多人喜欢吹嘘,「我和 XX(某位大佬)是朋友」,他未必就和 XX 很熟,但是,即使只有极少的互动,也可以提高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帮助他建立更多关系。

社会资源比个人资源更丰富,因为它经常可以激活多个行动者的链条,比如某个工作信息,我可以找不拥有这个信息但是知道谁有这个信息的人,所以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你都能获取到这个信息。

而且,社会关系的位置资源,通常比自我的个人资源有用得多,因为位置资源唤起的,不仅是嵌在组织中位置上的资源,而且包括组织自身的权力、财富和声望。

所以,找工作时,人们更倾向于去知名大公司,因为相比于不知名的小公司,即使他们的个人资源,包括知识和收入,都是相等的,但是,可触及到的同事、客户的位置资源和个人资源,可能是非常不同的。而你,则有机会通过这些人,获取他们所在组织的资源。

行动与互动

获取资源的动机:目的性行动

在林南看来,清楚一个人拥有和获取的有价值的资源后,他的行动有两个主要动机:维持既有的有价值资源、获得额外的资源。相应地,这两种动机促使了两种行动的发生。

维持既有的有价值资源,促进了情感性行动的发生,因为需要得到他人对既有资源与分享自己情感的合法性的认可。当然,行动可以被视为工具性,而期待的回应主要是情感性的:承认自己的财产权或分享自己的情感。

比如,你与朋友谈论各自的工作,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付出得到理解。这是一个感情沟通过程,也是一个认可彼此资源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沟通既是目标,又是手段。

而寻找和获得额外有价值的资源,唤起了工具性行动,这种行动以争取到更多资源为目的,因此,行动被视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产生利润(增加资源)。

同样,工具性行动也包含情感因素,因为他人对你有感情才会帮助你。比如找工作、晋升、涨工资等。

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目的性行动,因为动机提供了行动的驱力。为了各自的目的,允许对方获取了使用彼此的资源,目的性行动,必须通过互动才能被理解

同质互动与异质互动

林南介绍了两种互动方式:同质性互动和异质性互动。前者是拥有相似资源(可以包括财富、声望、权力和生活方式)的人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同质性互动更多,因为相互关系中,同质原则连接着情感、互动与资源的相似性,就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基于同质原则,也就是私我(like-me)假设:社会互动易在有相似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个体间发生。研究已经显示,互动倾向于在占有相似的或者临近且稍微不同的社会位置的个体行动者之间发生。

异质互动则比较少,也不能促进情感分享,或者说,情感分享不能导致异质互动。而且,异质互动要付出更多努力,为什么?

异质互动的双方,存在对资源运用的不对等与差异,这就要评估双方参与交换的意愿了。

资源贫乏者,需要考虑别人从自己身上抽取资源的意图和能力,毕竟自己拥有的不多;资源丰富者,也会考虑他人是否有能力给予足够的、有意义的资源回报,毕竟自己的资源库已经很丰富了。

另外,由于社会结构的约束,社会层级较低的人,往往只能接触到与自己地位差不多的人,很难接触到地位高的人,更别说达成互惠性互动了,因此也促使他们转而更多地与同质群体互动。

基于以上三点:共享情感的缺乏、资源的差异与结构限制,异质互动有这样的特点:高努力、低回报。所以发生得比较少。

那么,有什么因素会驱动异质互动的发生吗?

异质互动的一个动机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更喜欢与高社会地位的人交往。声望假设表明,受欢迎的互动者参与者,是那些占据稍高社会地位的人。这样的行为被描述为「声望效应(prestige effect)」,处于不利地位的行动者,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

那么,处于高社会地位的人,为什么会与低社会地位的人互动呢?一种观点是,社会赞同、尊敬、喜爱、吸引,是动机之一,在资源明显不对等的互动中,对「吃亏」一方的回报,可以是另一方的赞同、尊敬、喜爱或吸引。这种情况下,这些符号性的回报而不是物质性的回报更有意义。

另一种观点是,人类需要信任,米茨塔尔(Misztal)认为,信任履行着三个功能:它促进了社会稳定、社会凝聚与合作。它的目的是维持一个群体或社区的存在与持续。

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

以上,对社会资本的定义进行拆解,从社会结构、资源与行动几方面做了分析。那么,谁更可能获取好的社会资本呢?取决于以下四点:

1、自我结构位置的强度

同质性原则表明,为了情感性的原因,人们更多与类似他们的人互动,因此,那些在社会结构的初始位置(initital position)相对高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初始位置可以是你从父母继承来的,也可以是个人努力所得。初始位置越高,越容易与相似的或更高位置的人联系,越可能获取和使用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通过结构优势,强化个人的地位强度,地位越高,获取好的社会资本的可能性就越大。

2、关系的强度

1)强关系

对格兰诺维特而言,关系强度是 4 个要素:「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相互倾诉的内容)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 的组合。关系越强,越可能共享和交换资源。

相互的支持与认可,同自我和他人的资源,包括他们的声望的改善是结合在一起的。建立在情感、信任与共享资源和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强关系,有利于维持和强化既有资源,这与情感性行动相一致。

因此,关系越强,获取的社会资本越可能对情感性行动的成功有正向的影响。

2)弱关系

同一个社会圈子里的人,具有同质性的特征,关于更大的社会结构的知识是同质的,如果需要获取不同的信息,就可能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圈子中寻找。

而为了接触到另一个圈子,就需要找到连接两个圈子的关系。这个不同社会圈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桥梁」。没有连接,两个圈子是彼此独立的。

格兰诺维特认为,处于桥梁位置的人,往往是在各自社会圈子的边缘,因为他们维持与其他圈子的关系时,可能会降低与圈内人的互动,但是,圈子中的人如果要寻找相关信息,通过他,获得好信息的机会就会增加,这种弱关系,就促进了两个圈子间信息的流动。

同理,把弱关系的好处扩展到社会资本上,弱关系与更多异质资源相联系,当你利用弱关系时,可以触及等级制结构的上端或下端,帮助你接触到更多异质资源。

关系越弱,自我越可能获取异质资源。当然,这也并不表明,弱关系总是将自我与好的资源相联系。

3、关系的位置强度

格兰诺维特对「网络桥梁」的讨论,指出网络位置的的功用:促使信息从一个社会圈子流向另一个社会圈子,从而提出弱关系强度的观点。进而又将关注点从网络位置转向社会关系。

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的结构洞(Structure Hole)理论,则更详尽地探讨了桥梁的概念。

伯特认为,如果网络中某个行动者所连接的其他行动者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那么这个行动者就占据了结构洞位置,能够通过中介机会(brokerage benefit)获取社会资本收益,从而带来竞争优势。

在伯特看来,弱关系和结构洞描述的是同一种现象。弱关系与结构洞不同之处在于,格兰诺维特强调弱关系,是因为弱关系成为桥梁可能性比强关系要大得多,强调跨网络连接的重要性。而伯特的结构洞关注不同社会圈子间联系渠道的缺乏,强调跨网络连接节点位置的重要性。

同样,把这个理论扩展到社会资本的获取上,就会发现,个体越靠近网络中的桥梁位置,获得的社会资本就越好。

4、传播位置(position)、关系与网络位置(location)的共同效应

在社会网中,像桥梁这样的战略位置(location)的好处,取决于接近的资源,如果桥梁只是通往相似或不高的有价值资源的节点,那么靠近桥梁的位置可能不是很有用,如果桥梁接近的节点资源相对丰富,优势就会很明显。所以,位置强度(靠近桥梁),根据桥梁所连接的不同资源而定。

而一个人所掌握的资源,很好地代表了等级制度中他们的位置,所以也能发现,对好的社会资源的获取,往往发生在那些占据靠近桥梁位置(location)的人身上,这个桥梁连接着那些在相对较高等级制位置(position)上的人。

因此,位置(location)优势取决于可接近的网络中的资源。不管将网络位置视为桥梁还是关系强度,其重要性都取决于被连接的人的相对等级制结构位置。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位于等级顶部及附近、底部及附近的人而言,网络运作「关系与位置(location)」效应受到等级制结构的限制。比如,不管是在等级制顶部或底部,向上延伸都会很难。

综上,希望你能对社会资本的概念有所了解,进而指导自己行动,积累更多资源,更大程度地突破社会结构对你发展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