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该如何选择未来五年的路?

原创 王文勇 开智学堂

图片

2016 年,Shipston Group 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文勇,在开智社群进行了一次精彩分享。他分析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挑战,并对年轻人的选择给出建议,睿智而诚恳的分享,影响了一批青年人。几年过去,王文勇老师的判断和建议依然中肯,一休从中精选 7 个问答,希望对你有新的启发。

作者丨王文勇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问题一:大时代移民如潮,工薪或中产阶层的小人物,也不乏倾其所有以送孩子出国为人生最高目标者,您如何看待这去留现象?

人各有志。说实话,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来讲,很难做出一个相同的判断。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难处。

发达国家有很多「好处」,有非常优美的环境,有完善的法治,有很好的教育水平等等;「难处」在于,作为在外语或者外国文化中长大的一个人,要去适应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实际上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至于中国,确实是有很多中国的问题,不过中国也有中国的机会,这种机会就包括,因为我们在本土文化中长大,对它比较了解,而问题在于,可能环境不是特别理想,法治水平还需要很多年的建设等等。

这个取舍确实很难,你还是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想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你留在国内,不会有文化上的孤独感,虽然这个文化有你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你都很容易理解。如果你移民,完全进入别国文化,比如即便在美国这样一个对移民来说相对友好的文化环境中,你仍然能感觉到很大的挑战。

其他国家也很难提供与在中国相同的机会,比如中国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市场规模。

你做任何一件事情,这个市场规模都是其他国家的无数倍,你可以找得到相对来说成本不是那么高昂的途径去做这件事,不管是创业也好,还是想找到你觉得有希望的公司也好,或者找到一群让你觉得志同道合的人也好。

这些事情,如果你在一个异域文化里面去做,要花费的成本和时间都是比较高的。

所以我最后的简单结论就是,中国有中国的机会,如果你打算要留下来,就要把事做好,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同时也要过得快乐,不能等到自己功成名就、发了大财之后才开始生活。

问题二:当初为何选择了读 MBA? 这个选择对您职业生涯有什么意义?

我为什么会选择去读 MBA?那是 2001 年的事情,十六年前,我在政府里已经工作了七年多,那个时候公务员还没有改革,我常常跟人开玩笑说,是因为收入跟市场的差别太大。但实际上这也不完全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想知道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时如果我继续留在政府里做外交官,我可能能够看到自己五六十岁以后的生活,那种生活有它很精彩的地方,不停地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但我也看到了它的一些短处,相对来说外交官这个职业是比较 rigid,你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东西比较少。

想到自己六七十岁时想要的生活,我觉得是能让我发挥主动性,带给我自由的一个空间。于是决定去私有企业。从一个公务员、一个外交官转型进入私人市场,那么这个最好的跳板也许就是 MBA ,这是当初选择读 MBA 最主要的考虑。

这个选择对我的职业生涯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了我之后几乎所有的其他决定。说实话,人的一生中对你很重要的决定可能一共就那么几个,谁是你的配偶,谁是你的伴侣,你去哪里读书,或者是你最后从事的是一个什么方向的工作。一共就那么几个决定。

读 MBA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它对我以后的影响很多:

1. 它给我一个比较好的训练,给了像我这样对私营企业完全没有了解的人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教给我一些技能,带给我优秀的同学和校友所构成的支持网络。

2. 它也给了我一个门票,因为你有了这样一个品牌,其实教育,除了你获得知识以外,可能对方知道你是比较好一点的学校的 MBA,它等于是一个敲门砖。

尽管我当初去求职的时候是经济非常低迷的时期,那时候大规模的裁员,一个名校的 MBA 出来之后其实也并不怎么值钱,但是至少你有一个东西可以去敲门了。其实也是敲了很多门,一次一次被拒绝之后,才慢慢找到自己的入场券。

问题三:发现自己的梦想职业确实困难,可否谈谈您是如何发现自己的梦想职业? 过程中与您谈到的想象力有何关系?

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画三个圆:

  • 第一个圆里面写上所有你喜欢做的事情。
  • 第二个圆写上一个你认为擅长的是事情。
  • 第三个圆里面写上一个这个社会里面别人愿意付钱让你来做的事情。

img

最理想的状态,你的职业是在那三个圆交汇的地方,自己的兴趣 (初心)、能力(擅长)和报酬(社会热点、机会)的结合点。

目前我觉得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大家都比较喜欢追逐第三个圆是所谓社会热点,但是容易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就是我究竟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这确实是与想象力有关系。

第一次画圆时,我们可能未必特别了解自己,说实话我自己在填这三个圆的时,特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填这三个圆,实际上都是在变化。

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自己。不同时期对自己的认识会有变化,同时自己也在变,此外环境也在左右我们的发展轨迹。

我们对自己的未来的想象常常会被我们的环境所左右。

中国在六十七年代,送了一大批的大型工厂到山沟里,为了避免苏联和美国打仗,很多孩子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一直迁到了深山老林,他们长大之后的理想可能就是赶快去顶父母的班。他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这个想象力是个很难的事情,它需要你有一定的 exposures(接触),这个 exposures(接触),条件好的话,来自于见识,我们讲「见多识广」,条件不好的话,可能会来自于你的阅读。

所以我为什么说读好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环境不是那么理想的人群,这是一条少有的比较低成本的逃生的通路。

很多时候我觉得比方说我们以前嘲笑南方农村人,弯弯犁头水牯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其实想想我们当代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我们一上来就把自己固定在这一辈子就是要有房有车,把自己整个大量的人生经历牵扯在还房贷上,把债务弄清楚,差不多这一生也就过去了。

我不是说这样过不行,如果你喜欢、如果你很开心,这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果你觉得非常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