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很好,也很难,怎么才能读懂呢?

百万机器猫 开智学堂

img

你还在读论文吗?离开学校,不做科研还有必要阅读论文吗?论文是知识源头,凝结众人的智慧,可是面对论文,却觉得艰涩难懂,不知如何下手。怎么办?开智金牌教练钟慰,为你分析阅读论文的难点,教你如何读懂阅读论文,借助论文解锁广阔天地~

作者丨钟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万机器猫」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这一年,你读了多少书?

去年,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拉出长长的清单,滔滔不绝。

今年,我的读书清单短了,论文的目录多了,我的知识结构悄悄改变了。

读论文,要求高么?我也是学术小白,既没专业背景,也不做科研,读论文,依然给了我乐趣。

学海有扁舟

如果把知识比作水流,从源头山巅,到江河湖海,百转千回,流遍大地。从小河到大江,到大江到湖海,知识离你更近了,也渐渐失去了源头的甘洌。

书读的越多,我越来越向往水源秘境,论文是驶向那里的扁舟。

这叶舟,更快,论文来自科研一线,是学者交流的工具,学会读论文,好比加入了他们的私聊群。

这叶舟,更齐,论文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接力,讲新观点前,要讲清前人的脉络。让你轻易从一个点,穿梭到一个面。

这叶舟,更稳,论文有严格的审核,有同行的把关。学者用行动说话,不断传承那些优秀的作品,衡量一本书的好坏比较主观,衡量一篇论文的好坏更客观。

不夸张地说,站到源头,让你的知识领先 5~10 年。

功夫在诗外

论文这么好,为什么读的人这么少?

从中国知网下载一篇论文,新手的第一感觉是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看不懂。

复杂的句式,繁多的术语,冗长的注释,每一个都挑战着阅读者的神经。

这么枯燥的东西,还有人读得津津有味,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别放弃,好东西总有代价,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读论文,先站的更高。

第一个障碍,主题,你得知道论文写的是什么?知其所以然,才易知其然。

作者主攻的方向不同,写法也不一样,虽然都是论文,但差别不小,就好比你不能用议论文的法子读散文,校准定位,你才不会跑偏。

如果你一头雾水,先从综述论文上手,尤其是国外权威的综述,这类论文,类似领域的百科全书,先纵览全貌,再按图索骥。

有的论文是理论研究,作者在开脑洞,提思路,重在逻辑严谨和思维创新。比如耳熟能详的进化论、相对论,都属此类,思考着探索世界。

有的论文是定性研究,探讨的是人文事件,类似调查研究,会列举很多案例,并归纳原因,比如从高效能人士的案例中,提炼出七个习惯。

更常见的论文是实验研究,定量验证某些理论、效应,会提供很多数据和图表。无论是探索自然,还是洞察人性,实验是开路先锋。

论文和书籍不同,书籍常由上向下展开,而学术往往由下至上摸索,好比盲人摸象,一篇论文聚焦一个侧面,聚集在一起才现全貌。身为新手,起步别陷入细节,而是先扩大边界,再找到焦点就好。

第二个障碍,结构,你知道论文怎么写的,也就知道怎么读了。

有人说论文堪比八股文,有一定道理,写论文,有格式规范。这是把双刃剑,读起来千篇一律,让人觉得枯燥,读起来整齐划一,也会提升提取信息的效率。

相比书籍,论文举例很少,也不用什么修辞,只是休闲地扫视,你容易被催眠。论文不提供休闲,也不满足好奇,论文的价值是传递信息,如果你渴望信息,愿意投入注意,会让你用更短的时间得到更多。

一篇论文动不动几万字,通篇去读挺反人性。你需要利用捷径:摘要。这是张知识的缩略图。

你要带着问题求知,第一遍我会读得很快,只是想知道这篇文章能否引起我的兴趣。如果决定读第二遍,我就会放慢速度并关注细节。

经济学家豪泽谈到,读摘要时,尝试回答五个问题:

第一是论文在文献里的定位,定位是指这篇文章属于哪支文献,第二是这篇文章做什么,第三是为什么做,第四是发现了什么,第五是这些发现有什么意义。

然后这五句其实各自对应文章的一部分,第一句是引言,第二句是研究设计,第三句是待检验假设或文献讨论,第四句是研究结果,第五句是结论。也就是说,摘要每一句话都是正文一个部分的总结。

论文不是一篇一篇的读,而是一批一批的扫,当读过更多论文时,你会更快地答出这些问题。

数量上来了,优势也就出现了,弱水三千,独取一瓢。

第三个障碍,语义,论文写的是什么?读时隐约有些感觉,但又磕磕绊绊,讲不清楚。

论文中有专业术语,还有看起来古怪的表述。理解它们,不是盯住术语本身,而是要明白背后的思考路径,站在作者角度思考。术语是无穷的,认知方式是有限的。

专家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在领域内约定俗成,但领域外却无从察觉,也是新手面前的无形壁垒,打破了这个壁垒,也就踩上了入门的阶梯。

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珀金斯教授用四位伟人来类比四种主要认知方式

欧几里得式认知: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就是广义上的猜想与证明。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证明机制,严谨的数学才得以建立。

培根式认知:是实验的思维,从假设开始,即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一个概括性命题。即大胆假设, 然后小心求证。

牛顿式认知: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

修昔底德式认知:是历史学的认知方式,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

img图片来源:阳志平博文《古典教育与未来教育》

其中,学校里教的不多,但论文中广泛使用的是培根式认知,实验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如刘夙老师所说,实验的本质,就是通过人工手段来控制自然,构建一个暂时的、局部的「人工自然」。构建人工自然的好处是,在正常状态下受到种种干扰和遮蔽的自然规律,可以在受控的环境下暴露出来。

人类通过发挥求力意志来「拷打」这种被人为控制的自然,就可以求得可靠的自然定律,从而能够让人改造自然、为自己造福。

实验是一种「人工自然」,介于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间,从生活而来,又与生活分离。

哪怕同一个主题,也有多种认知方式,互相没有可比性。作为新手,先走稳,再起速,把握住主线,不随意跳跃。

功夫在诗外,搞清规则,打牢基础,读论文时,底气就足了。

行动中精进

迈过这几座大山,你面前已是平川,若要全速前行,你还会面临歧路,别蒙着头冲,选一条省力的道路。

读英文还是读中文,是不是学好英文,才开始读?毕竟学术的中心在国外,大多经典论文都是英文写的。

我的英文就不咋样,我选择翻译后阅读,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翻译软件已经能解决大部分翻译问题。

推荐最近火起来的翻译工具 DeepL Translator,准确率相当之高。如果文献较老,无法提取文本,你也可以使用 Bob 截屏翻译。

找到了方向,继续前进,但论文这么多,从哪里下手?

这早有答案。论文有载体,载体分等级,处于「靠谱」到「不靠谱」的两极之间,等级越高的越靠谱。

优先选择几本耳熟能详的「神仙妖怪」级别期刊,各领域也都有公认的顶级期刊列表。

img图片来源:网络

你还能从靠谱的专家出发,找到他们写的综述和专著。比如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在决策领域编了一些科研专著,他筛选了领域内优秀论文,提炼了关键信息,从这里入手,你可以坐享其成。

论文读完了,但感觉蜻蜓点水,无法读深,该怎么办?

这时候,你该跳出论文本身,看看各方评价。论文有着全世界共享的唯一编号,让你方便地追踪各方评价。多去读一些反对意见,做些正反对比,容易启发思维。

反对者是最了解作者的,提出反驳,要先吃透原作的思想,比如德国科学家吉仁则在《适应性思维》中反驳了卡尼曼的很多研究,卡尼曼也奋起回应,跟踪这整场交锋,你将有更全面的认识。

小问题,有时是大麻烦,感觉到阻力,绕个弯,别放弃,学会聪明地偷懒。

目视远方,不计较方寸的得失,勿失初心,在行动中持续精进。

读论文,别放弃

读论文要多长时间?新手可能需要一个小时才能理解一篇相对容易的论文,需要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继续深入。

读论文,你要相信时间,刚开始速度慢,但会越来越快,产生复利。

读论文,你要付出努力,这是少数人才做得到的事,逆流而上,即是优势。

从工作生活着手,找到兴趣话题,学习思维习惯,由一个点出发,展开到一个又一个面。

你可以选择向麻烦妥协,去拥抱自然的体验,你也可以向知性靠近,去解锁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