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猪:我的教育之路,从行动到产品再到社群

安猪 开智学堂

img

成年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你又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呢?开智学堂安猪老师,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他探寻教育之路的过程,从行动到工具,一直缺少了一块拼图,直到找到「社群」,才将图景拼接完整。为什么是社群?学习是如何在社群中发生的?带着你的疑问,来听听安猪老师的演讲,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丨安猪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安猪的思考笔记」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我的教育之路

大半个月前,我刚跑到和顺。一个朋友约我为她的社群做一个分享和讨论,想到大家还不太认识我,于是便把做过的事整理了一下,出来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名为《我的教育之路》。

做完一看,挺有意思的。自己回答了一些关键问题。

其实我的经历蛮简单的,最近十来年,只做过三件事。一件是教育公益活动,多背一公斤,第二件是公益教育产品,一公斤盒子,第三件是学习社群,慢学校。

然而,要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变迁,其实挺拷问灵魂的。因为每一个项目,在当时做得都还算不错,至少知名度还是有的,然后,我就「急流勇退」,去开启下一个项目了。可是,为什么就「勇退」了呢,这问题,不单观众感兴趣,我自己也在不断寻找解释。

img

我喜欢用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作为例子:发现十年内不变的事物,而不是追逐每年易变的潮流。

故事是这样的。

在思考未来的时候,我们习惯的思维是:「在未来十年什么将会发生改变?」我们去寻找未来几年会有什么新的技术或市场变化,然后设计如何去抓住这种变化。但贝索斯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思考的是:

「在未来十年内什么将保持不变?」

然后他发现,不管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如何变化,在零售行业,顾客总希望更低的价格,更多的选择,更快的送货。亚马逊根据这些不变的因素去制定稳定的商业策略,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

同样的思维也放到自己身上。

我改变的是什么?

有两条线。一条是领域的改变,从公益到教育设计到学习社群,另一条是方法的改变,从活动到产品到社群。

不变的是什么?

背后的驱动力不变:我一直在追求「如何让世界更美好?」,并用行动来进行试验。

img

从「不变」来理解「改变」,就好理解了。

领域的改变,回答的是「改变应从谁身上发生」的问题。

以前做公益,关注的是他人,希望帮助他人改变。经历过一些事情和反思之后,我更相信,只有我们自己发生改变,世界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于是,做学习社群,让每个人从自己开始改变。

方法的改变,回答的是「什么才能带来更持久的改变」。

做「多背一公斤」,我相信简单的行动能带来去中心化的参与,做「一公斤盒子」,我相信「工具的创新」可以为更多人赋能。背后的思想都是一样的:把行动和工具变得简单,就会带来更多的参与。

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是,缺少了一块拼图,所以,它们没能走得更远。

这几年,我慢慢找到了那块遗失的拼图:社群

img

为什么是社群?

为什么是社群?让我用摄影行业的变迁做一个类比。

二十年前,当我刚接触摄影的时候,相机还是一个「奢侈品」。那是机械相机的时代,一个机身加两个镜头,一个入门级的套件价格在三千往上。而且,操作复杂,焦距、光圈、快门……一个个专业名词以及组合排列,足够吓退很多人。所以,相机只在少数发烧友和专业人士中流行,这是一个小众市场。

不过,变革已经开始萌芽。傻瓜相机出现了,虽然价格还不算便宜,千元上下,不过已经亲民了许多。并且,它的操作也更简单,定焦镜头,自动光圈快门,只需按一下就能拍照。虽然成像质量比不上专业相机,但对旅游纪念的需求而言,质量已经足够。

又过了几年,以 iPhone 为代表的拍照手机出现了,摄影成为了手机无数功能中的一个,成本降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同时,由于手机的普及和便携性,摄影成了每个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娱乐。

如果故事仅仅到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仅仅多了很多「票友」而已,但专业世界和业余世界依旧壁垒分明。

这时候,新物种出现了:摄影社群(以 Ins 为代表)。人们可以相互交流、评价彼此的照片。于是,在无数的互动下,人们的拍照品味提升了,好照片也更容易获得曝光。

「成为网红」为「拍出好照片」提供了动力,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更「专业」地拍照,再加上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强悍,终于,人们整体的摄影水平提高了。

综上,摄影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专家时代:少数人专业人士参与;

2、平民时代:多数人可参与,但水平很烂(相对专家而言);

3、社群时代:人们彼此链接,水平快速提高。

img

不仅是摄影,在视频(快手、抖音)、写作(博客、公众号)、编程(Github)等不同领域,都经历了类似的变迁。

所以,行动和工具的创新能为每个人赋能,但还需要人与人的连接与协作,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进步与改变。

这就是我逐步从活动和工具走向社群的原因。

我做「多背一公斤」和「一公斤盒子」,大致相当于平民时代的作品,它们扩大了参与,但没有形成足够的互动。现在,我做慢学校,一个关于「学习」的社群。

传统学习以「专业培训」的方式进行,成本高,受众窄。那么,在社群时代,「学习」将如何被社群所改变?

本质上,任何社群都是学习社群。所以不用想太复杂,从摄影社群就能看到学习是如何在社群中发生的:

1、看到好作品。

好作品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好作品是知识的恰当应用。多看好作品,品味自然提高。

2、安全而频繁的练习,并得到真实而友善的反馈。

在安全的环境里,你愿意暴露自己不成熟的作品,在真实的反馈下,你能够更快地调整和迭代自己的作品,如此便形成了学习的循环。越快运转这个循环,你的进步就越快。

特别简单,是不是?

因为,设计才是难点。

那么,如何设计社群学习?

不是提供更好的「知识」,而是设计更好的「互动」。例如,在慢学校,我们通过下面几种常规化的社群活动帮助学习者持续进步:

1、社群复盘会。

帮助学习者看到自己的问题和进步,并获得同伴的反馈和支持。

2、社群共创营。

集合多人的智慧,通过共创的方式帮助学习者解决某个特定难题。

3、学员工作坊。

通过将知识以互动的方式传授给其他人,帮助学习者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img

关于社群本质,我的理解是:

社群是一个实践空间或生活空间,而非消费空间。

社群让人安放一段重要的经历,或者一个重要的作品。

因此,社群的是家、部落、书房、工作室,而非超市或便利店(但可惜,目前的在线学习或知识付费更多还是以超市为蓝本而设计)。

理解了社群,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学习不容易取得进步?因为它更像逛超市,买到了商品后便快速离开。

学习除了获取知识(商品),还需要内化和应用。而知识的有效内化和应用,需要恰当、持续的反馈,这些才是入门之后持续进步的根源。

变革的路径

除了面对终身学习者的慢学校,我也在尝试把这样的社群模式迁移到更多的群体。例如,我最近和学徒一起上线了一个「5 分钟教师行动学院」,帮助老师以社群协作的方式来解决每个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小问题(5 分钟改变)。

未来,我还想将这样的社群模式应用到更多教育领域的相关群体中,例如:学习设计者、教育创业者、团队或社群运营者、父母等等。

为什么?

传统的教育变革是一种「英雄叙事」,一个伟大的人物或团队创造出一个伟大的产品或方案,然后变革了教育。

然而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一个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宏大产品往往要消耗难以想象的资源,并且要承担巨大的失败风险。

又或者,我们可以尝试另外一条路径:关注到人而非产品,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人群提供更敏捷的工具、更好的连接与协作,从小创新小行动开始,让大的变革自然地长出来。

img

或许,这是一条更有可能摇动系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