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徳韦克:你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卡罗尔·徳韦克 开智学堂

img

什么是思维模式?你知道自己属于哪种思维模式吗?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卡罗尔·徳韦克,把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成长式思维模式和僵固式思维模式。拥有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有什么区别?思维模式可以改变吗?又该怎么改变呢?阅读下文,卡罗尔·徳韦克为你解答~

作者丨卡罗尔·徳韦克

本文为开智学堂精选好文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当我还是个年轻女孩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另一半是个如王子般英俊,且事业有成的大人物。我想要一份光鲜的职业,并且不会太难或冒太大的风险。我希望这一切都能实现,从而可以证明自己。

要达成这些目标我不知道要花多少年的时间。如今,我有了一位称心如意的丈夫,但是他并没有我先前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我也拥有一份不错的职业,可是工作中充满了挑战。生活中没有什么是轻松的。

但为什么我现在却满足了呢?原因就在于我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是源于我的研究工作。有一天,我和我的博士生玛丽·班杜拉在试图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专注于证明自己的能力却徘徊不前,而有些学生却更注重自己学到了什么并且不断进步?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终于豁然开朗。原来人们对于能力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人们需要不断去证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和提升的。

于是,思维模式的观点就这样诞生了。我很快就分辨出自己是厲于哪一种思维模式,我也终于弄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是如此关注错误和失败,并且生平第一次领悟到还有其他的思维模式可以供我选择。

当你进入一种思维模式,你便如同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在其中一个世界里,人的思维特征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成功就是要证明你的聪明才智从而兑现自身的价值。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具有发展的特质,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学习新事物、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在前一个世界里,挫折意味着失败。例如,考试考砸、比赛失利、被公司炒鱿鱼、被人拒绝都意味着你不够聪明或者没有才能。而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成长才是失败,也就是说,失败仅仅意味着你没有充分体现你自身的价值或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潜能。

除此之外,在前者的世界里,努力尝试被视为一件坏事。对拥有该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尝试就如同失败一样,说明你不够聪明、没有才华,否则你根本就不必去努力。而在后者的世界里,努力尝试和探索正是使你变得聪明能干的必经之路。

记住,你是可以作出选择的。

思维模式是存在于你脑海中的信念,它们非常强大,你可以通过改变自我意识去改变思维模式。因此,你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前进方向,你选择的思维模式将会引领你朝着希冀的目标奋进。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什么导致了不好学?

著名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经说过:「我不会把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强者和弱者,或者成功者与失败者……我把人们分成好学的人和不好学的人。」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某些人不好学呢?

要知道,每个人生来都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婴儿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技能,他们学习的可不仅仅是一般的技能,而是一生中最难学习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例如说话和走路。

他们从不会对任务的难易和价值妄下定论,或是知难而退。婴儿不会害怕犯错或丢面子。他们走路摔倒了还会重新爬起来,跌跌撞撞地继续前进。

究竟是什么因素终结了如此兴致勃勃的学习过程呢?

罪魁祸首就是僵固式思维模式。一旦孩子们懂得了自我评价,其中有些人就变得害怕挑战——他们害怕自己因此被证明不够聪明。

迄今为止,我已对成千上万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拒绝学习机会的儿童的数目是非常惊人的。

我们曾经对 4 岁儿童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可以对两种游戏进行选择,一种是简单重复的拼图游戏,另一种则相对较难。

我们发现,即便是在年纪这么小的儿童群体里,那些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孩子就已经有了心理特质是固定不变的想法。他们选择了相对简单而又安全的游戏,原因是天生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相反,那些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孩子则认为,选择简单重复的游戏是难以忍受的。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因此选择了那个相对较难的游戏。

「阿姨,您为什么要问我这样的问题?难道还有人会喜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玩相同的拼图游戏吗?」有个小女孩大声对我说道,「我要赶紧解开这些谜题!」

由此可见,具有僵固式思维的儿童想要确保自己获得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都应该是常胜将军。而对具有成长式思维的孩子们来说,成功意味着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一个七年级的小女孩这样概括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智力是需要你去努力获取的……它不是上天賜予你的……

课堂上,很多同学如果不是很确定自己的答案就往往不会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我却经常举手。因为如果我错了的话,我的错误会很快得到纠正。

有时候我也会举手提问「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或者「我不是很明白这个问题,您能帮我吗?」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我就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了。」

谜题之外

也许你会说,错过一次课堂提问是一回事,而错过一次影响你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则是另外一回事。为此,我将用一个特别事例来说明这其中的关联。

在香港大学,英文的应用无处不在,这其中包括全英文授课、使用原版英文教材、用英文考试等等。但并不是所有刚入学的学生的英语都很流利,因此对他们来说,提高英语能力是当务之急。

在新生进行入学登记注册时,我们就知道哪些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为此我们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学院为那些需要提髙英语水平的学生开设补习课,你会参加吗?」

此外,我们还通过调查他们是否同意列出的几个既有表述来了解他们具有哪类思维模式。例如,「你具有某个程度的智力水平,你很难改变它。」同意此类表述的学生意味着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

而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学生则认同这样的表述:「你总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

然后,我们又对那些愿意参加英语补习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这类课程,而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学生却不怎么感兴趣。

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学生坚信成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他们愿意把握这种学习机会。

相反,那些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学生宁愿获得短暂的成就感也不愿意去暴露自己的不足,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大学学业濒临岌岌可危的状况。

于是乎,僵固式思维模式使得后者成为了不爱学习的人。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脑电波实验告诉我们的

脑电波试验也同样可以反映出这两类人的不同。

在哥伦比亚大学脑电波实验室里,我们针对这两类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群进行了实验。在他们回答难题并得到反馈意见时,脑电波会告诉我们,他们何时会表现出兴趣和注意力。

拥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只有在反馈信息反映其能力水平时才会产生兴奋感。当他们被告知答案正确与否时,脑电波显示出他们的注意力在此时表现得最为集中。

然而当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学习机会的信息出现时,他们的脑电波没有显现出任何的兴奋迹象。即使他们所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时候,他们也不屑于去学习正确的解法。

那些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则对能够增强自身能力的知识格外关注,只有他们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最为重要的。

最让人兴奋的时刻

自我发展的过程让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兴奋不已,那么又是什么会让具有僵固式思维的人充满活力呢?

答案是那些让他们感觉自己游刃有余的事情。如果任务太难,他们无法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就会立刻丧失兴趣。

在对医学预科生第一学期的化学课学习情况进行追踪研究时,我观察到了这一情况。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将来毕业后成为医生,而化学课正是决定他们能否达成这一目标的课程,也是最难的一门课程。对于那些其他课程都拿优秀的学生来说,化学课成绩也只不过刚刚及格。

多数学生在学期开始时都对化学很有兴趣,可是到了期末,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那些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学生只有在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感觉得心应手时才会对课程保持兴趣,而当课程难度逐渐加大后,他们的兴趣度也就随之减弱。如果课程难易程度无法与他们的智力水准保持一致,他们就无法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课程变得越难,我就越需要强迫自己去看书,为考试作准备。之前我对化学还挺感兴趣的,可是现在一想到它我就头疼。」

那些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学生的表现则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他们发现这门功课充满了挑战,他们仍旧保持着髙昂的学习兴趣。

「化学比我想象中要难多了,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更让我下定决心要把它学好。别人说我做不到,我反而要更加努力。」对他们而言,挑战和兴趣两者并不对立。

从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我们给五年级的学生出了一些他们都很喜欢的趣味谜题。

但当我们增加谜题的难度时,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学生突然兴趣大减。他们打消了继续猜谜的念头,想把题带回家完成,甚至还有人撒谎说:「这些谜题我早就解答过,还是你们好好做吧!」事实上,他们想赶紧从猜谜过程中逃脱出来。

而对于那些自认为是「猜谜天才」的孩子们来说,这一情况也不例外。拥有猜谜天分并不能维持他们对谜题的兴趣。

相反,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学生们却对猜难题乐此不疲。他们不但非常享受猜题过程,而且还提出要把更多的谜题带回家。一个孩子还问我:「您能把这些谜题的名字写下来吗?我做完这些以后好让妈妈给我再找一些。」

不久前,我读到一条关于玛丽娜·萨尤诺娃(Marina Semyonova)的报道。这位俄罗斯著名舞蹈家兼舞蹈老师发明了一种新颖的方式来挑选学生,这是一个辨别学生思维模式的巧妙方法。

她的前弟子这样描述道:「学生们在正式入选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测试期。萨尤诺娃老师会观察候选人在受到表扬时以及舞蹈动作得到更正时的反应。那些积极对待更正的学生才能最终获得老师的认可。」

换句话说,有些学生喜欢练习简单的、早已驾轻就熟的舞蹈动作,而有些人则喜欢挑战一些有难度的动作。萨尤诺娃老师正是通过这种考察方式把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区分开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曾对自己说「这很难,但还挺有意思」这句话,因为正是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已经转换了。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能力是可以检测的吗?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僵固式思维模式者为何如此热衷追求当下的完美。他们认为,一次测验或评估会永久地定义自己的能力。

20 年前,5 岁的洛丽塔随家人来到了美国。几天后,她被母亲领到了当地的一所幼儿园并接受了一个测试。接着她被安排到了普通班就读,而不是人人希望进入的尖子班。

后来,洛丽塔转到了尖子班学习,直到高中毕业。在校期间,她获得了学校的许多奖励,可是她仍然觉得自己不是尖子生。

她坚信初次的能力测试早已表明她不是个真正的尖子生。可她并没有考虑到一些因素:

当时她还只有 5 岁并且刚刚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或者,也许尖子班刚好满员了;也可能学校觉得她一开始在普通班里学习可以更快地适应。

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释为什么当时她没有入选尖子班,然而不幸的是,洛丽塔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角度去理解落选的理由。

可见,僵固式思维模式迫使洛丽塔认为她无法成为尖子生,因为这种思维模式的逻辑是:如果你是真正的尖子,你就应该获得好的测试成绩并马上得到人们的认可。

究竟洛丽塔是个特例,还是持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普遍存在?

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一项试验:我们发给五年级的学生每人一个密封的纸盒,并告诉他们里面有一份测试题。这份题目可以测试出一项重要的能力水平。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再给他们提供任何信息。

接着我们问了他们一个关于这项测试的问题,看看他们是否接受我们对这份测试题的表述,即他们认为这份测试题能在多大程度上检验出一项重要的能力水平。大多数人都认同了我们给出的表述。

接着我们又问道:你是否认为这份测试题可以检测出你有多聪明?或者,它能够说明你长大后能变得有多聪明?

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学生相信这份测试题可以检测出一项重要的能力水平,但并不能说明自己有多聪明,就更不用说能反映出他们将来会变得有多聪明了。事实上,他们中有人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我:「绝对没有什么试题可以做到!」

然而,僵固式思维模式者不仅相信这份试题可以检测出一项重要的能力水平,并且对它可以测出他们的聪明程度表示深信不疑。他们甚至还相信它能够标明他们将来的智力水平。

他们赋予了这份试题强大的能力,即它能够表明被测者现在和未来的最基本智力水准。这份试题也从而拥有了定义他人能力的权力。也正因如此,每项成功对于僵固式思维模式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逐渐释放的潜能

我们再回到「潜能」一词上来。人们通常会向测试和专家寻求答案——能否断定我们拥有多少潜能,我们现在具备什么能力,我们将来会如何?

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会得出肯定的答案:「用不着花多大精力,你只要作个测试或者问问专家就能知晓自己现在以及将来的能力水平。」

人们通常都习以为常地认为潜能是可断定的。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哥哥小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就曾经断言小莫顿·唐尼是个失败者。原因是唐尼穿着红袜子并搭配了一双棕色皮鞋出现在著名的斯托克名流俱乐部里。

肯尼迪很自信地告诉他:「莫顿,我一生中还没有见过哪个穿红袜子搭配棕色皮鞋的家伙能够获得成功。让我来告诉你吧,你确实很突出,只不过你突出的地方别人是不可能会欣赏的。」但大家都知道,莫顿后来成了著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兼作家。

其实很多被专家视为没有前途的人最后都成了杰出人物。

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灵魂乐之父雷查尔斯、演员露西·鲍尔、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其所在的领域都曾被认为缺乏潜能。但正如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样,并非所有人都在刚开始的时候能够同颖而出。

所谓的潜能,不就是指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努力发展自我技能的能力吗?这正是我要着重说明的一点。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人们通过努力发生改变了呢?也许,专家们对波洛克、普鲁斯特、猫王、查尔斯、鲍尔和达尔文的技能检测结果在当时是有效的。也许那时候的他们离成为伟人确实还有一段距离。

有一天我去伦敦参加保罗·塞尚的早期画展。在路上,我一直在想早期的塞尚是什么样,以及他在成为大家熟知的后印象画派大师之前的作品如何。我之所以如此好奇,是因为塞尚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可以说他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看过展览后,我却发现其中的很多作品非常槽糕,有的画面感觉做作、有的颜色太重、人物的画法也非常不纯熟。虽然有些作品彰显出了塞尚后期的风格,但大多数作品却相差甚远。

我们可以由此下结论说早期的塞尚没有潜能吗?还是说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才会成为后来的他呢?

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都知道,潜能是随着时间逐渐释放并成长的。

最近我收到了一封信,它来自一位刚刚参加过我的调查活动的中学老师。在信中他表达了自己对这次调查活动的质疑和愤慨。

我开展的这次问卷调查以一个名叫詹妮弗的学生在满分为 100 的数学考试中得了 65 分为假设,问老师们会如何处置该学生。

具有僵固式思维模式的老师们对回答这类问题再乐意不过了。他们认为,一旦知道了詹妮弗的考试成绩,他们就能够判断出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她的能力如何。他们给出了大量的建议。

而赖尔登先生却愤怒了。下面是他写给我的信:

致相关负责人:

在作完您的问卷调查有关教育者这一部分的题目以后,我想我必须请求您把我的问卷除掉。我认为您的这次问卷调查本身是不科学的……

问题在于此项调查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的,即让教师们单凭一个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不能只是基于一次评估测试。这就好比你不能根据一个点来确定一条斜线的斜率是一样的,因为坐标上没有线条。一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发展是进步还是缺乏努力,或是没有数学上的天赋等等……

您真诚的,迈克尔·D·赖尔登敬上

收到赖尔登先生的批判性意见,我非常髙兴,也非常认同他的观点。仅在某个时间点上的一次评估对正确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多大价值,就更不用说能断定未来成功的潜能了。

可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老师把一次测验的分数当成评价学生的标准,这正是我们所担忧的,也是我们这次研究的题中之意。

一次评估便可以定义你的内在潜能,这给那些僵固式思维模式者造成了一种危机感。他们也因此要求自己要马上蠃取成功。毕竟,在功败垂成之际,谁还会去考虑将来的成长机会呢?

那么,还有评价潜能的其他方式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选拔宇航员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淘汰那些只有成功经历的候选人,反而选择那些遭遇过重大失败并重新振作起来的人。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在挑选髙管时也是看候选者是否具备成长空间。

另外,你还记得前文提到的那位声名显赫的芭蕾舞老师玛丽娜·萨尤诺娃吗,她也是专门挑选那些能够在批评中不断成长的学生。

所有这些选拔措施的共同之处在于拒绝以固定的能力标准来筛选人才,而是看他们是否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

文章摘编自:卡罗尔·徳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