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35岁之后职业生涯的杠杆与风险

阳志平 开智学堂

img

“ 人有三种维度的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心灵上的存在;人亦有三种杠杆:时间的杠杆、他人的杠杆、个人技能的杠杆;同样对应着三种风险:时间的风险、他人的风险、个人技能的风险。这些存在、杠杆与风险,如何影响你 35 岁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又如何利用它们,发展你的职业生涯?来看开智学堂阳志平老师的深刻分析~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人生际遇,得失沉浮,或是定数,或是偶然。若以俗人眼光观之,大体相似起点,总有人发展更好,总有人不尽如人意。人到中年,有的开始认命,有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但以概率观之,认命者多,35 岁后脱颖而出者少。是什么原因?

前文《三十六惑》强调了伟人如何坚持内在动机与自己的节拍;《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强调了如何从文化资本层面突破阶层局限;《像人类一样活着》强调了AI时代感性之于人类的重要;《致弯道超车者》强调了职业发展低谷期间不要故作轻松;《焦虑时代的反焦虑》强调了变化尺度求解人生难题。

而今天这篇同样谈 35 岁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文章,想从信息套利角度强调:杠杆与风险。

1

人有三种维度的存在:生物的;物理的;心灵的。

第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人作为一种动物,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如果一个人在 35 岁之前从肉体上被消灭了,往往被称为英年早逝。

第二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人始终会在特定时间空间中活动。无论是石器时代的先辈,还是 21 世纪的人类,我们吃饭,我们睡觉,我们住宿,我们行走。

第三种是心灵上的存在。上古巫师祭天,春秋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明清书院盛行。总有一些人,今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文化、习俗。

2

生物存在,不过百年;物理存在,吃饭,一张嘴,睡觉,一张床;心灵存在,旧时王谢堂前燕,名垂青史者总是少数。但总有人脱颖而出,取得了远远超出多数人的成就。

细细观之,历史上各类智者伟人,都是善用杠杆之人。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地球——合适的杠杆,帮助人们超越世俗与自我。 人有三种存在,人亦有三种杠杆:时间的;他人的;个人的。

首先是时间的杠杆。下面我们对比以下三类人。

一类人是小时工、快递员。这一类人 25 岁到35岁的工作节奏是按天按周去获得报酬。年岁渐长,体力下降,获得稳定报酬的难度变大。多数吃青春饭的职业都与此相关。

一类人是绝大多数白领,按月稳定地获取报酬。

再看最后一类人,比如企业家或畅销书作家,收入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来自某个时间周期内的杰出成就,比如某个公司的股权变现;再如某本畅销书的版税收入。整个时间周期往往长达 4 年、 12 年。

其次是他人的杠杆。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理解,以为 25 岁到 35 岁的时候加入一个大型公司会更有优势,比如说一个 1 万人的公司。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多数万人公司的创始人并非出自万人公司。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多数取得杰出成就者并不采取与同学们同样的路线。他们往往远离毕业时同学们普遍选择的阳光大道,走上了自己的林萌小道。比管理多少人更重要的是,你究竟影响了多少人?比如,写书,影响 10 万读者与影响 100 万读者;创办公司,影响千万用户与一亿用户,各有不同。

img

3

最后是个人技能的杠杆。在这里,人们误解颇深。简单来说,个人技能的杠杆是一个时间分配策略的问题。绝大多数人,只顾着去追求着一个个目标,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时间分配策略。今年说要学英语,明年说要读完《开智正典》罗列的 100 本好书;后年说要健身、跳舞。

如果我们将人类个人技能形成的作品,做一个粗略归类。我们会发现,作品的形态可以归结到两大维度:整体的、印象的与分析的、反思的;逻辑的与叙事的两个大维度。如下图所示:

img

举个例子,你听到一首音乐,你不需要动脑分析它,你也不需要听完整首曲子,马上就会有一个印象——是否好听。

同样的是不需要动脑计算的,纯欣赏类的行为,比如舞蹈,你需要看完整个舞蹈的叙事,才能做出判断。再举例,非虚构写作是逻辑的,且侧重分析的、反思的;而小说是叙事的,且侧重分析的、反思的。

如果你始终在不同象限中摇摆不定,没有形成稳定的时间分配策略,最后在每一个领域上都和别人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那么,你很难形成个人技能的杠杆。

4

对应三种杠杆,亦有三种风险:时间的风险;他人的风险;个人技能的风险。

先说第一种风险:时间的风险。时间杠杆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时间分配策略与工作性质之间的匹配。

为什么程序员普遍面临 35 岁困惑,而教师、作家、医生却并不明显?核心在于,这些职业究竟是与什么变化频率的东西打交道?人的生命周期是平均 75 年;一篇小说的生命周期是 1 天到数千年;一个程序的生命周期是 3 个月或 30 年。

img

《周易》有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

再说第二种风险:他人的风险。《周易》亦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按照我当年研究中国人婚恋行为时提出的角色策略理论来说,德、配、位,这是分析中国人的人际互动三要素。

什么是德?就是你使用的策略。什么是位?就是你在社会上扮演的各类角色。什么是配?即,角色与策略之间的动态匹配程度。详情参照我的旧文:《装:中国婚恋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本土心理学概念 》与《配:中国婚恋行为中的关键词》。

img

举例,穷小子装清高,这是角色对了,策略对了。但是,如果穷小子装大款,这就是角色与策略不匹配。

35 岁之后,来自他人的风险就是你身边有多少德不配位的人。如果很多,且经常与你往来,且占据你的信息流、注意力流、资金流的关键位置,那么必有麻烦。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德不配位的人就是危墙。

5

第三种风险:个人技能的风险。 《周易》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又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君子藏器待时,备物致用;反之,小人常常锋芒毕露。才华如利剑,当慎用、不逞能,用在创作上,而不是对骂、逢迎与俏皮话。

2012 年暑假,朋友们小聚会,其中,我对一位社交媒体上粉丝众多的友人提醒到:小心社交媒体的自激

什么是自激?摘抄一段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在会议室开会时,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喇叭里突然发出刺耳的尖叫。这种现象的原理在物理学上叫「自激」。

是把喇叭的声音传到麦克风里,再经过扩音器中三极管数百倍的放大,在喇叭中传出更大的声音,然后这些声音又被送进了麦克风,又经过数百倍的放大,又在喇叭中播出来……这样一直重复下去,形成正反馈,最后就形成了尖叫声音。

同样,对社交媒体的迷恋,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心智的自激。你已经不属于你,而是属于你的那些粉丝。你们在共同创作一个或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已经认不出的「自己」。摆脱会议室自激的简单办法就是——拿走话筒。

同样,我当时给那位朋友的建议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离开社交媒体与网络,安心创作。

6

时间的风险是逆天而行,君子则乐天知命;他人的风险是德不配位,君子则终日乾乾;个人技能的风险是锋芒毕露,才华早衰,君子则藏器待时,备物致用。

img

人生起伏,平时不输,大赢时淡定。平时不输,小赢或小亏,才能等来大赢的那一天。

大赢时淡定,一方面不要贪心;另一方面不要得意忘形。低调、谨慎,才能让大赢的时间更久一些,才能迎来更多大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