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章简洁清晰?这 3 个技巧来帮你

嘉懿 开智学堂

img

认知科学家平克在《风格感觉》中写道「头脑清晰,写作未必清晰」,写作不一定是指写小说,在工作中也离不开写作的场景。比如,怎样写出一封行文简洁、逻辑清晰的邮件?开智学堂(ID:OpenMindClub)校友嘉懿给出下面三个建议~

作者丨嘉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风晴子记」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朋友吃饭问,怎么写文章?我反问,你为什么要学习写文章,想写故事?(这是个理工男,我还以为他要走文艺路线。)他说,不是,怎么能把一个文章写得简单有逻辑?我觉得我想写个啥,总是特别多,还不一定说清楚。

我觉得朋友是那种逻辑很好的人啊,怎么会有这种困惑呢?他接着讲:就比如,我会碰见一个客户,跟我讲 &%¥*&@# 一堆状况,然后呢他希望解决 %¥&¥# 什么问题。我听完之后呢,发现实际上他有的那个问题吧,不是他自己说的方法能解决的啊。我要是和工程师写邮件,就得先把客户给说的那个问题从头给描述一遍,然后说他想解决的这个问题不是按着他那个方法,可能是要按 &#¥% 什么方法,你们看呢?这一写就很长啊。

听明白问题,我给了他三个建议:删,改,拎。

删减不必要的材料。我们总想尽可能给出许多信息,难免会写的很长。可如果不是很有趣,很难让人读下去。反映客户问题什么的这类实用段落,很难有趣,大家的注意力很快会分散。

那你要想想,这么多信息真的都需要讲么?表达完整不等于传递清楚,信息量太多会淹没你的核心内容。来看看这个例子: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需要解释或者想了解更多详细情况,我们会非常乐意为您提供更多细节,请您致电咨询。我们的电话号码是:8888-8888。

你或许在杂志宣传册上会看到上面的句子。你会有兴趣读完么?如果改成下面的呢?

如需咨询,请拨打:8888-8888。

在删信息这里,要注意删去不必要信息,不是尽可能缩减字数。

  • 客户对豆浆不满意,给她换一杯。
  • 给客户换杯豆浆,不放糖、新磨的,她对上杯不满意。

你会选长句子,还是短句子?一定是长句子是吧。当我们表达过长的时候,别担心字数多,很有可能是你没有表达清晰。盲目缩减字数,可能让你的表达更模糊。

用听者已知的东西。人总是想毫无损失、无比精确告诉对方一切。这个在专家身上非常常见。专家知道得细节多,就更倾向于 blabla 一大堆。沉浸在知识的诅咒里。看看关于柚子的介绍:

柚子是最大的柑橘类水果。果皮很厚,但很软,很容易剥掉。果肉颜色从淡鹅黄到珊瑚红,从多汁到微干,从香甜可口到酸味扑鼻。

再看另外一种解释:

柚子基本上是一个超大号的葡萄柚,有非常厚且柔软的外皮。

第二种解释明显用了大家头脑中熟知的葡萄柚。传递复杂信息时,忘记专家模式。尽可能挑大家熟悉的入手。再一层一层延展,这就是下面要讲的:表达的逻辑。

你再看看上面的柚子,你会发现第一种是平铺直叙的,好像带着你剥柚子,看到啥就说啥;第二种虽然短,明显看得出层次,超大号的葡萄柚,非常厚且柔软的外皮。

你再想想你平时的表达,听了客户的「吐槽」,你如何转述给同事呢?是按照你思考的逻辑,直接怎么想就怎么讲?那你犯了「柚子一号解释」的错误——没拎重点。

img

信息、逻辑、表达,你可以看做一个汉堡。接受信息——用逻辑理顺思考——最后是表达。表达的逻辑不一定是思考的逻辑。

比如我们是豆浆机生产商,做用户回访,遇上店家和我们吐槽员工和客人的失误分不清,总是要给顾客赔豆浆,能解决这种事情么。(篇幅问题,我直接用图尔敏模型拆拆它。)

img

你听完了之后,开始和同事讲:「我们的豆浆机现在是一边可以打甜豆浆,一边可以打原味的。点单的时候不会显现甜的还是原味的,人多时,员工难免搞错。老板希望我们可以开发个系统,帮助他判别。可我的思考是:如果我们只打原味豆浆,让顾客自取糖包,这样不就没事了么。」(你讲的可能比这个描述还复杂。)

先描述客户怎么了,饶了一大圈,讲到自己的观点。这是我们常犯的问题,将思考的逻辑直接一股脑表达出来。你可以试试新闻里常说的倒金字塔。讲事情时,结论先行,将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

建议我们的豆浆机改成只打原味豆浆,增加糖包。豆浆机现在是一边可以打甜豆浆,一边可以打原味的。点单的时候不会显现甜的还是原味的,人多时,员工难免搞错。顾客常常投诉,老板对赔付很头疼。希望我们建个系统帮他判别是顾客搞错了还是员工搞错了。不如我们直接改掉豆浆机结构,只生产原味的,顾客可以自选原味还是甜味。

怎么写的更高级?

冗余,口语,重点。三者会让你的文章简洁又富有逻辑,可能有人还不满意:怎么让我的文章更有吸引力,更耐读呢?

讲故事。讲故事是人理解世界和价值观的主要方式。顺逻辑是说服自己,查找漏洞的好方式。装备逻辑程序,再用故事讲出来。自然有逻辑,又吸引人。我们没有办法在这里,展开了,用个故事结尾吧。

假如你大学学新闻课,第一课老师大概都会讲 5W1H,强调写文章要概括关键信息。同学们总是觉得自己听懂了,一写新闻就抓不住关键信息。

可有位老师不是这样讲新闻的。这位老师总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写一个新闻导语。我校校长宣布,全体教职员于下周四前前往五道屯参加一项新的教学方法研讨会。与会者包括计算机科学家巴依老爷,人类学家赵再尔,认知神经科学家韩时……

小记者们正襟危坐,在电脑上严肃认真地敲着第一篇稿子,脑袋里想着 5W1H,默念关键信息。老师把大家导语收上来后,很快扫了一眼。然后将作业扔在一旁:「这篇报道的导语应该是‘下周四不上课’」。

每次上完这节课的同学,都会意识到 5W1H 找到了不行,还要了解它有什么意义,重要性在哪。这才是真正的关键信息。■

注:文中部分例子来源于《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行为设计学》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风晴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