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新的一年你有没有想过,用更多精力和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创造出对世界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如何改变人生路径实现这个愿望?安猪老师在慢学校开设的私房课中梳理出十个知识模型,覆盖了成为一名创造者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并把课程设计成“做中学”的形式,帮助大家发现自己的热爱,在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还想了解更多?以下是安猪老师在私房课启动仪式上所做的致辞,一起来听一听。

1968 年圣诞前夜,阿波罗 8 号太空船成功完成了人类首次绕月三周的飞行。在飞船的第四次环绕月球时,地球缓缓地出现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宇航员比尔·安德斯发疯似的问自己的同伴相机在哪里,他抓起一部哈苏相机,对准窗外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照片之一:地球初升。

几天后,当宇航员们安全返回地球,被问及这次太空任务时,安德斯做了个著名的回答:“我们去了月球,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了地球。”

后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研究了数百名宇航员的太空体验,他们发现,宇航员经历过从太空中观察过地球后,会有三种普遍的感受。首先,被地球的美丽所深深折服。其次,感觉与其他物种有了更紧密的联系。第三,会引发产生新的认知框架来理解世界,这些宇航员被这全新的视野永久地改变了,这种感受通常被称为 “全景效应”。

“全景效应”这个概念给我们很多启发。请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也能够用“全景效应”去考察自己的一生,会不会选择不一样的人生路径?

我相信,如果能看到自己的一生,许多人会有这样的遗憾: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到了谋生和满足他人的期望上,却忘了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以致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天也没有创造出对世界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你不希望有这样的遗憾,那么你就是慢学校要找的人。

慢学校是一个面向知识创造者的在线学习社群。我们期待学员们来到慢学校,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且把它创造出来。

我们如何做到?很简单。首先,我们理解创造者,然后,我们支持创造者。

创造者有三个特征。

创造者以作品为导向

创造是把想法变成作品的过程。要创造,你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你想要创造出来的事物。知识和方法可以被教导,但想法无法由别人代劳,必须来源于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这也是慢学校为什么鼓励学员提交自己的项目想法的原因。当你有了动机,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否则,学习只会沦为单纯的记忆。

慢学校的学员是一群在各自行业有相当积累的知识创造者,覆盖了教育、IT 等行业和领域。这群创新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发展需求,在慢学校社群中发起了许多有意思的项目。例如:

  • 把西餐厅设计成一个让孩子进行项目式学习的空间。

  • 用生命叙事的方法研究教师的成长。

  • 为社群运营者提供诊断服务的实践社团研究院。
  • 帮助人更好地探索职业转型的转行实验室……

看到这些项目,我的第一感是,这样的学习可比上课有意思多了。接着,我更加相信,这样的学习不仅有趣,而且肯定比单纯的上课会更加有效,也会让学习者更加有成就感。

为什么?

传统上课式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琐碎的,并且缺乏意义感。它就像做布朗运动的分子,学得越多,越感到混乱。而以作品为导向的学习则是聚焦的。它首先关注“输出”:你要完成什么任务、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创造什么作品,然后以此来组织需要学习的知识:有用的知识通过目标连接起来,无关的知识则暂时被丢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会被发现并纳入进来。 这让学习过程变得有意义,同时,因为作品需要被评价和改进,学习者因此有更多实践和反思的机会,知识掌握也更加深刻。

创造者重视知识的价值

有了想法之后,你需要创造的方法——例如设计思维、创业方法论等——把想法变成作品,这是基本的技能。但比方法更重要的,也是人们一直忽略的,是你要在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我从 2011 年开始进行一个乡村教育公益产品“一公斤盒子”的设计,为乡村学校带来急需的课程内容,如生活技能、科学课、阅读课等。作为设计者,我更关注设计的方法——例如设计思维等,而对学习理论基本没有涉及。那时候我对学习更多是基于本能的理解:好的学习应该是简单和好玩的,因此在一公斤盒子中也以游戏化、团队合作和可视化的指南为特色。经过两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了盒子的课程设计框架,“发现-理解-实践”,具体内容就不详细说了,当时还觉得自己挺厉害的。有意思的是,当最近两年我开始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后,才发现这个框架是在很多课程设计理论中都提及到,只不过用的是不同的名词,而且这些理论构建得更深入、更完整。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明我有多聪明,而是一种反思:如果我能更早去接触到课程设计理论,就不需要自己花两年时间去从头摸索,而产品的设计质量也会比原来的更好。

人们常高估思维能力的作用,而忽略了优质知识的价值。如果你想开发一个课程,应该首先去寻找课程的知识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和调整,而不是从零开始,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什么是课程。大脑是认知的吝啬鬼,你要把思维能力用在更需要创造性的地方,例如,如何将知识模型与你的实际使用场景相结合。查理芒格说过:“我始终相信从别人那里学到现成精华的道理,不喜欢一个人坐在那里空想。因为还没有能聪明到那种程度。”要学会更聪明地创造,就需要尽量利用已有的知识,包括自己和他人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去试图重新发明轮子。

这也是我把知识模型作为慢学校学习重点的原因。在人们的印象中,知识是静态的,类似文本的。而我所理解的知识,更多是一种工具。只有我们把知识理解成工具,我们才会更习惯地去应用知识。知识模型,就是这样一些最具有解释力和行动力的工具,你可以使用它来理解世界的底层运作规律,更可以使用它来与世界互动,创造你的作品。

作为一名连续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我梳理出十个知识模型,覆盖了成为一名创造者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它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相关的模型,包括学习、大脑、行为和信念、知识、社群学习等模型,另一类是关于设计、创造和行动的模型,包括用户、设计、社群、创业、创新扩散等几个模型。

我把这十个模型设计成一个“做中学”形式的私房课,让慢学校的学员带着自己的项目创意进来,在学习过程不断应用这些知识模型去优化自己的项目,并最后创造出一个更成熟的作品。同时,我希望这些知识模型可以作为一颗种子,激发大家去创造出自己的知识模型,不断地丰富慢学校社群的知识模型体系。在最近的一些学员项目中,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尝试,例如幼儿发展基础知识体系、投资者的十个知识模型项目等。这样,慢学校就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单纯传输知识的学习社群,而是一个可以自己创造知识、不断生长的社群。

创造者擅长协作

对于创造来说,单有优质知识并不够。创造是一个复杂过程,包含了构思、调研、制作、测试、传播、甚至销售等种种活动。在今天的社会,真正的创造几乎无法单靠一个人完成,因此,你需要社群。

这也是为什么在慢学校中要进行组队学习的原因。我们希望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学员们可以通过对话去验证自己的理解,并获得多元化的视角。大家可能看过一张图,从数据、信息、知识到洞察、智慧:

事实上,从知识到洞察是一个飞跃,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和信息基本是免费的,知识也不难获得,有无数的图书、文章和知识付费产品。但是,洞察很难产生。许多人看了许多书,买了许多课,最终掌握了许多知识,却始终没有对事物的洞察。为什么?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用错了方向。洞察是什么?常识层面说,是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从微观的认知层面,洞察是远距离知识的连接。更容易产生洞察的方法是什么?不是个人努力,而是社群对话。最新鲜的视角来自和你经历不一样的人,最远的知识来自不同的大脑而不是大脑的内部。在一个充分对话的社群中,洞察更有可能产生。因此,一名创造者,需要参与到学习社群,甚至需要创造一个自己的学习社群。

小结

以上就是一名创造者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作品导向、重视知识、社群协作。慢学校则提供了支持创造的社群文化、知识资源和一群同样有创造力的学习伙伴,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发现自己的热爱,并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泰戈尔说过: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凡人。唯有从创造中找到自己,我们才能超越死亡,让此生无憾。■